《为你正名:你是钢琴家里的真正英雄——沈文裕》
文/十叶
初闻“沈文裕”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只记得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就已经仿佛在哪里听过,脑海里有种特殊的印记。
我当然不是Big Fan,我对偶像的崇敬是理性的、客观的、专注于艺术本身的。
但当我对沈文裕这个名字了解的越多,就越不能忽视艺术家对于艺术技巧的影响,一千个艺术家有着一千种艺术表现,艺术家不同的个性赋予了艺术表现不同的特质,这些特质构成了人格化的艺术,这种人格化才是用户(粉丝)追求的东西。
而沈文裕的艺术的人格化是最纯粹的。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我了解沈文裕的途径也是单一和匮乏的,在可遇不可求的音乐会和偶尔回复的微博之外,也只有网上的“报道”与“讨论”,为什么要打引号呢?因为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报道”和“讨论”大都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样子。
沈文裕有一句话很生动的总结了这些舆论——“媒体欠我一个真正客观的报道”。
从备受欧洲乐坛推崇的“中国钢琴三剑客(郎朗、李云迪、沈文裕)”和《纽约时报》评论中“冷静的哲学家式的天才”,到“地下室里的钢琴家”,沈文裕一家人承受了太多,早已远远多过一个普通的把希望寄托于孩子未来的家庭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更是远远超过了沈文裕由于天赋所获得的回报。
而是不是所谓大师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是什么身份都改变不了人们对他的喜爱,他站在何种舞台都湮没不了他在钢琴上的造诣。
我不是专业人士,自然没有资格去评论沈文裕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路,但我想,即使是一个与钢琴毫无干系的普通人,也能够看到这么多年来沈文裕对于钢琴的执着——十年来在恒温19.9°的地下室每天练琴超过六小时,五年来录制了三千余首演奏视频——这种执着不是为了获取名利,而是单纯的出于对钢琴的热爱——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从未听闻任何人能接近如此。
只是执着自然不足以支撑我对他的崇敬。
艺术是纯粹的,艺术家很难是纯粹的。俗世纷繁,专注艺术就很难兼顾功名,看重功名就很难兼顾艺术。很多钢琴家正是因为心无旁骛才取得了万中无一的造诣可谓是德艺双馨,但经常也正是这种心无旁骛才使之没有同时取得与能力相匹配的名誉和影响力,甚至逐渐被边缘化,颇有些劣币驱逐良币的意味,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正确的。
沈文裕就是这样的人。
“练琴是他的唯一兴趣”。
“他对是是非非不感兴趣,他没有名利心”。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弹手中琴”。
多说无益,最不希望明明是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却可能会为人所误解甚至被利用,沈文裕的职业生涯——莫不如说是追梦之旅已经很坎坷了,每一个爱护他的人都不应该再给他徒增烦恼,他需要的也许从来就不是多大的舞台和有多少观众,他需要的也许从来就只是弹出好琴声。
我一直信奉一句话:对自己内心要求越高的人就越孤独。
沈文裕的孤独,难能可贵。
——只有英雄才能、才配承受这种孤独。
参考资料:
《地下室里的沈文裕》(《人物》2013年10月号赵涵漠)
《专访钢琴家沈文裕: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出处不详)
“如果说李云迪是抒情王子式的天才,郎朗是激情冒险家式的天才,那么沈文裕就是冷静的哲学家式的天才,他能举重若轻地征服任何最高钢琴技术难题,对音乐理解更具有内省般的直觉,他将无可争议地成为一代钢琴大师。”——《纽约时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