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过,“每个人都会死亡两次,一次是停止呼吸,一次是最后一个能叫出他名字的人也死了。”
回忆本身是一种力量,它有时如钻石闪亮,有时如铁锈斑斑,但总有人在你心中,永远散发着温柔的光芒。
这个清明,如果可以,你想再见一次谁?
让我们一起,阅读这些温柔的故事。
愿你珍惜眼前人,生命来来往往,没有来日方长。
01
“多想牵着爷爷的手,回到田间走一走”
#我多想,再见一次Ta科幻作家刘慈欣说,“死亡是唯一一座永远亮着的灯塔,不管你向哪里航行,最终都得转向它指引的方向”。
几天前,我们征集了一个话题:“清明节,我多想再见一次Ta。”
收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我想见的Ta是我弟,这是替我那不到四岁的侄女说的,她已经很久都没看到“爸爸”了。带侄女去扫墓的那天,她很高兴,因为我跟她说要带她去见“爸爸”。
到了弟弟墓前,小侄女天真地问我,怎么“爸爸”不出来见我们。我说你可以唱歌给她听,他能听得见的。听小侄女唱《小星星》时,我眼泪一直流,因为平时她问我们,爸爸去哪儿的时候,我们会告诉他,爸爸去了很远的地方,他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保护你。
——ai-lin
我想再见一次我的外婆,我十分想念她吗?其实并不。为什么想再见一次她?因为那样我的妈妈就可以再一次见到她的妈妈,这样也许她就不会那么伤心了……
——竹子青青
多希望回到小时候,爷爷带我再去田间走一走。#我多想,再见一次Ta
——朱浩东
去年清明前夕我梦到我的奶奶,我还是那个爱笑的小姑娘,跟爸爸要了钱,买了一块冰淇淋,奔向正在看牌场的奶奶:“奶奶你吃”,我说,然后很大声、很大声地对奶奶喊了一句:“清明节快乐!”
——小以勒
多想再见到他,他是我中学同学,年少时光里相互陪伴成长,亲如兄弟。我上大学后他落榜复读,高考结束第一天我迫不及待去看他,想和他商量填报志愿,到他家才知道他在高考前一夜坠楼身亡。
二十余年过去了,他在我的记忆里还是少年模样,无数次梦到他而哭醒。如果再见他,我就想狠狠骂他一顿,把他骂清醒,把他骂回来。如果骂他没用,那就哭吧,这么多年的思念全都哭给他看。
最重要的是,我一定要告诉他:选择自杀大错特错,在来世还会有数次不得善终,别在生死苦海中沉沦了,为了真正的解脱,好好学佛吧。如果在下个轮回里相遇,希望我们是同修道友,共证菩提。
——道奇
看到这条时,我想说死亡只是一时的冲动,但活着却需要一辈子的勇气。
这里只精选了五条留言,更多感人的故事,请阅读《鬼脚七:好久不见,打个招呼》。我们会在后台联系五位朋友,领取必经之路抄经祈福装一套。
02
“你走了以后,才算尝透了心酸”
这首《亲情式爱情》源于一则新闻。
一对夫妻过马路时出了车祸。丈夫在车轮下对救护人员只说了句:“先救我妻子”,然后就离世了。事后妻子告诉记者,他们在车祸的前一秒还在为生活琐事争吵,甚至在闹离婚。
歌手许嵩看了这新闻后就写了这首歌,他想告诉大家:爱情在经过婚姻的洗礼后依然存在,只是时间久了,看似被柴米油盐消磨了、平淡了,但它并未消失。其实该在的一直都在。
珍惜身边人,让爱从日常生活里流淌出来,不要等到失去才追悔,一辈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
#我多想,再见一次Ta03
“你永远都是我们的小可爱”
你可能不知道它的名字,但你一定见过它的表情包。
它叫楼楼,从2011年开始出现在微博上。憨态可掬的照片、逗趣的文字,在七年的时间里为56万粉丝带来了快乐。
世事无常,生命无常。2017年,楼楼因突发心脏病离开了世间。
有人说,因为上帝想撸猫了所以把楼楼带走了。有人说,因为楼楼想喵星了,所以回去看看,然后变成小奶猫再回来。人们感叹那只叫楼楼的猫咪还是离开了,但它永远都是我们的小可爱。
大仲马曾说过:“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客厅,应当彬彬有礼,体体面面地鞠躬离去。”对楼楼而言,它带着欢笑来到世间,又带着欢笑离去,或许这样才不辜负生命的意义。
#我多想,再见一次Ta04
生前准备身后事,清明乡村话凄凉
清明的意义在于纪念故去的亲人,但如今却慢慢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休息日。很多人已经连续数年在清明节缺席,缺席的理由总是很充分:机票太贵、加班、装修新房等等。
网友小李在缺席了六年后在清明节回到老家,却有了一项惊人的发现:父母为自己准备好了棺材!
“爸爸说,在生的时候就造好棺材,以后碰上什么事情,也不会像当时爷爷(去世)那样慌乱了,实际上是为了减轻我以后的负担。”说这话时,小李很难过。
“当然还有一种考虑是,他们害怕旧时的丧葬风俗不为我们年轻人接受,身后事未必能照着他们生前的意愿得以执行,所以就先自己把这个事情做了。”一位朋友安慰小李。
“我觉得现在的长辈挺可怜的,生前就要早早准备身后事。中国传统当中对于祖先的纪念仪式和感情联系越来越淡。比如我没回来的这几个清明节,为我祖父扫墓的就只有我奶奶和我父母,而我父母也已经是50多岁的老人。等到几十年后,谁又来为他们扫墓呢?”小李陷入了迷思。
扫墓的“断档”,实则是老龄化表现。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却越来越少。
或许未来,接受年轻人的祭拜,将成为逝去老者们的“奢侈享受”
作家野夫曾说过:“人类潜意识里畏惧的并非身体的死亡,而是对恍惚没有来过此世充满了隐忧。”
愿你我都能从死亡中顿悟:
向死而生,珍惜当下。
思念有着温暖岁月的力量。愿今天的故事陪伴你走过阴霾,在心中与思念的ta重逢,然后带着微笑,继续前行。
#我多想,再见一次T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