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阳明心学口诀》度阴山-摘录(二)

《王阳明心学口诀》度阴山-摘录(二)

作者: 云游七子 | 来源:发表于2023-04-11 08:12 被阅读0次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传习录·薛侃录》

    度阴山曰:事物没有善恶,你要养花,草就是恶,你要种草坪,花又成了恶。花和草本身哪里有善恶?事物的一切善恶,都是我们的心赋予的。而我们的喜欢或者厌恶,正是事物呈现出善恶的缘由。心外什么都没有,包括事物的善恶。一切全都在我们心中。

    延伸感悟:如若不以我的喜恶定善恶,则世间本无善恶之说,以第三视角跳出这个空间看一切,去除是非之心。



    《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传习录·徐爱录》

    度阴山曰:提到“知行合一”,很多人想到的是,知是知道,行是行动,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了去行动。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仅仅这样解释,它是先从道的角度来解析的。第一种解释是这样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到美色属于知,喜欢上美色属于行;闻到恶臭属于知,厌恶恶臭属于行。见到美色会立即喜欢美色,闻到恶臭会立刻厌恶恶臭,中间没有间隔,所以知和行中间也没有间隔,当机立断,这就是知行合一。

    延伸感悟:还听过一种解释,吃饭就是吃饭、走路就是走路,专心专注,一心不可多用。



    知犹水也,人心之无不知,犹水之无不就下也;决而行之,无有不就下者。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此吾所谓知行合一者也。
    ——《书朱守谐卷(甲申)》

    度阴山曰:水在自然状态下永远向下流,这是它的“知”,而且它永远不停地在向下流,这就是“行”。水肯定是一边知一边行的,知和行并驾齐驱,所以水是即知即行,知和行没有先后之分,也没有间隔。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

    延伸感悟:这样说来知行理应合一,也就成了本能,可见本能也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而达成。



    “知行合一”。王阳明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传习录·黄直录》

    度阴山曰:知行为什么是合一的?因为一念发动就是行。人人皆有念头,它发动了,虽然还没有落实到下一步的行动上,其实也是行了,这就是动机论。你做出什么样的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事时的念头。不要认为不好的念头没有执行就无所谓,其实你已经行了。

    延伸感悟:去除杂念尤为重要。



    火之本体是中,火之照物处便是和。举着火,其光便自照物。火与照如何离得?故中和一也。
    ——《传习录拾遗》

    度阴山曰:火是“中”,发出的光照到物上则是“和”,中、和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只要有“中”,必有“和”。如果火出现了,却不去照物,那就没有“和”,而火本身也就不是“中”。天地万物,皆有“中”有“和”,“中”自然而然发出,影响了万物就是“和”。人能呼吸是“中”,吐故纳新则是“和”。不必刻意吐故纳新,你自然而然就在吐故纳新。火是“知”,照物是“行”,知行合一。

    延伸感悟:火无需去考虑照亮万物,只需专心发光便是,专心做着自己本分与擅长的事,其余一切都在自然而然的发生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传习录·陆澄录》

    度阴山曰: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束,缺一不可。我们做的任何事,都应该有知和行,否则这件事就不能称为事。经常有人做出半途而废的事,原因就在于,他把知和行一分为二了。

    延伸感悟:有没有可能知行非始末关系。有没有可能知行不是半途而废,而是已变更。



    修己治人,本无二道。政事虽剧,亦皆学问之地。

    ——《答徐成之(辛未)》

    度阴山曰:自己的修行和对他人的管理,根本是一回事。修行的场所就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在其外。越是纷繁复杂的事务,越是我们最佳的修行场。把握住这个修行场,才能进步。凡是把修行和工作分隔开的人,都是知行不一的人。

    延伸感悟:说到底还是入世之学啊。



    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
    ——《答友人(丙戍)》

    度阴山曰:不要做木偶。别人一赞赏你,你就手舞足蹈;别人一批评你,你就暴跳如雷,这是典型的木偶。我们若想不做木偶,必须有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心性,进化自己的灵魂。如果没有了这个,你会不知不觉地成为木偶。

    延伸感悟:不要做情绪的奴隶。



    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传习录·钱德洪录》

    度阴山曰:人,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能看破生死的人,必是人上人。看破生死,不是不怕死,而是知道如何能永远不死。如何做到永远不死?那就要在事上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圣人,所行所为皆为善,这样,你就永远活在别人心中了,死而未死。

    延伸感悟:关于这段有不同想法,其实生死也未必算得大事,一生无愧无憾,一切就这样自然的发生着,明白肉体的生死是碳基必经之路,也就没有执念了。认为流芳千古这种留在他人心中的永生最无意义,生死毕竟还是自我感知,与外界无关,如果被永远记住是真正的永生,那秦始皇已达成一生所求夙愿。但,真的是这样吗?



    登山即是学。虽登千仞之山,面前止见一步,只登一步,不做高山欲速之想,即是学。
    ——《稽山承语》

    度阴山曰:王阳明所谓的“只登一步”就是脚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哪怕是比天高的山,你必须要做到眼中心中只见眼前的一步,不要做登上山顶的非分之想,如此才能成功。而有的人是怎么登山的呢?脚在山脚时,心已在山腰,脚在山腰时,心已在山顶。心和脚不在一处,当然登不到山顶。即使登到山顶,也会累得气喘吁吁啊。这就是阳明心学:关注当下,身在心在。不要身在这里,心却飘去那里,不能身心合一,肯定心累身累。事上磨炼,就是磨炼我们人生的每一步,只登一步!

    延伸感悟:专注脚下,莫思山顶,步步皆秀美,即便未达顶峰,亦是无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心学口诀》度阴山-摘录(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qf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