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非常流行一个词,叫“低配生活”,某百科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
网络截图这和很多人理解中的低配到底有些出入,很多人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如果一个人总是降低自己的行为标准,那么人生的道路会越走越窄,逐渐习惯一种低配的生活,之后,便完全等同于温水煮青蛙。
网络截图 网络截图 网络截图我可能举不出什么具体的例子,来论证这个词语更符合哪一类群体,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定义这个词,仔细讨论起来,自己都难辞一二。
如果从不断降低行为标准的角度来说,或许我不能算是一个,拥有标配生活的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几十万分之一,20岁出头的年纪,每一次需要自己掌舵人生的时候,都要和父母做出小部分妥协。
高考报志愿,父母会苦口婆心地劝说:“女孩子当老师多好,还有假期,你将来啊能轻松一些。”
大学毕业了,爸妈会说:“考公务员吧,工作稳定,工资有保障。”
开始工作了,父母会唠叨:“跑那么远,我们哪个能照顾你,回家找个工作得了。”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标题形容很犀利:不孝有三,不考教资,不考公务员,不回家乡工作。
图片来自:俄罗斯插画艺术家 Ivan Pozdnyakov谁说不是呢,这种时候的妥协,往往意味着动机水平的改变。未来没有百分百地符合自己的期许,年轻人独有的傲气、憧憬会在不断地挑战中消磨,对行为标准的紧张感逐渐松弛,这是较为客观的一面。
只是,要明白呀,妥协和松弛并不是 “低配生活”的全部。
见字如面的节目里,郭德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里,写道:
“郭麒麟刚十八,我不希望儿子大红,一大三大,名气大后,开销大压力大是非大,红起来容易,难的是接住自己。年三十吃顿饺子容易,之后呢,得天天吃饺子才行,可你有那么多的面和馅儿吗?所以,要多下功夫。”
有时候,我们出于周围事物的考量所做的取舍,不是为了放弃挑战,选择安逸,而是要学会辨别,懂得在恰当的时刻适可而止,在合适的时机竭尽全力。
图片来自:俄罗斯插画艺术家 Ivan Pozdnyakov“低配”真正倡导的,是一种简约模式。生活俭朴、工作简约、办事简明。不用“将就”一词来搪塞自己。竭尽全力,去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不管你干嘛,100%地投入进去,你工作就好好工作,笑的时候就尽情笑。吃的时候就把他当作你最后一顿饭。”
不由感叹啊,这样的生活状态真好,能做到全身心投入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不期待一辈子兢兢业业,一辈子精益求精,毕竟审视无处不在,各种建议、声音会在不同的时刻干扰自己的抉择。
但如果,有这么一种可能,即我们已经衡量过结果,并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那就去做吧。不要永远选择妥协,人总要为自己活一次。
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永远来自于内心。
图片来自:俄罗斯插画艺术家 Ivan Pozdnyakov关于低配生活,你有什么好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不嫌弃可以点下关注,感谢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