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在给三年级同学期末模拟考,门外传来徐老师的声音,“快拿去送给你们老师看看嘛”,然后是他推门而入递给我一只瘦弱的雄性螳螂。他想要在同学们面前吓我的阴谋并未得逞,因为我面无惧色顺势接过放在身后的粉笔盒里,只和同学们说道,“好好考试,待会儿老师给你们讲讲螳螂的故事”便若无其事地继续监考。
下课,从螳螂交配后,雄性螳螂会被雌性螳螂吃掉的故事说起,又忆起了幼年趣事两则,记录如下,与君分享:
(一)
从小便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好奇,时常捡些乱七八糟的“垃圾”回家,从野花杂草到虫卵碎石,无所不有。
但通常,很快就会被收拾屋子的妈妈清扫一空。敝帚自珍的我打小就得学会如何与妈妈打游击战,知道把春花秋叶夹进书缝里当书签,把虫卵碎石藏在文具盒的最下层还得用橡皮擦掩护,把一支残败的荷花藏在床底,或者在书桌与墙面的缝隙里放些零食的包装袋(糖纸可漂亮了,五颜六色还一闪一闪亮晶晶的)。
某个清晨,醒来刚刚睁开惺忪双眼的我,瞬间被一整墙的无数绿色的小虫子吓得“哇哇”直哭,哭声震天,响彻穹宇,妈妈闻声而至,也被吓得不轻,不明白怎的一夜之间房里平白无故涌出千百只小螳螂来?爬满了整个墙面,场面极其壮观……
也不曾记得,后来那满墙的小螳螂仔被妈妈如何处置,大概也全被她扫地出门了吧。只记得当妈妈告诉爸爸这件“奇事”时,爸爸笑个不停,说准是这小闺女不知何时捡回了螳螂卵藏在房里某个角落因未被妈妈及时缴获,导致孵出了无数的小螳螂。
原来,那个比鹌鹑蛋稍大些,椭圆形的,一头却带点尖儿的深褐色的,表面有无数小孔洞的玩意儿是螳螂的卵鞘,可它明明比螳螂的肚子要大许多倍的嘛。小螳螂就是在卵鞘的孔洞中慢慢地钻出来,头部先出,触角和四肢都紧贴着身体,慢慢地蠕动跟着出来。小螳螂从卵鞘中出来后,要不断地吸气,将自己的身体像吹气球似的地鼓胀起来,约两倍大左右。小螳螂的整个孵化过程,也像是一把把收起来的小雨伞慢慢地撑开令我恍然大悟,既觉得神奇有趣又心有余悸。
(二)
总是有点奇怪的,明明惧怕毛毛虫、蚯蚓等会蠕动的东西,却又极其宝贝同样会蠕动的蚕宝宝。觉得柔软的小白胖子非常可爱,放置于掌心里,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生怕把它弄疼了似的。
养蚕种豆芽该是每个孩子童年里都会拥有的记忆。巴金先生的《春蚕》,让班里掀起了一股养蚕之风,放学后大家一起结伴去水上公园的侧门采摘桑叶,回家认真地洗刷并擦干每一张桑叶,小心翼翼地放于纸盒中,再看着它们“沙沙”地进食,细致地呵护每一只蚕宝宝。可能,从小就是个动物杀手吧,养的兔子小白三天就拉肚子离开了,鸭子毛球也活不过半个月,还有金鱼小黑和小红也一个星期之内翻肚,甚至乌龟板栗也在冬眠后再也没醒过来。毫无例外,我养的蚕宝宝也是无论如何细心呵护都会相继夭折,从未见证它们中的任何一只有机会变白变胖变可爱。班上只有一两个同学可以把蚕宝宝慢慢地养大,并不知他们是如何悉心照料的,只是当他们的蚕宝宝结成蚕茧向我们炫耀时,我的小小的心燃起了稚嫩的嫉妒之火。
一日,去舅娘家做客,无意中发现了她家里竟有许多日思夜想而不可得的洁白如雪的蚕蛹,背着妈妈缠着舅娘要回来几只宛如花生壳却透白可爱的蚕茧,藏进了书桌抽屉的最底层,写完作业总会拿出来摆弄把玩为着自己的瞒天过海与心满意足而偷乐了许久。
清晨醒来,要匆忙收拾作业去上学,我恍然看到作业上一滩连着一滩淡黄色的污渍忍不住“哇哇大哭”起来,以为是捣蛋的弟弟故意弄脏了我的作业,殊不知罪魁祸首是那个让我喜不自禁的蚕茧,蚕破茧而出变成了飞蛾,把蚕卵产于纸上,结束自己的一生。那个清晨,年纪尚小的我带着满脸的泪痕似懂非懂地听着妈妈讲“春蚕到死丝方尽”,懵懵懂懂间似乎受到了来自伟大生命奇迹的感动。
时光虽不留痕迹,却依然记得看到我“哇哇大哭”这一幕的妈妈,那张哭笑不得好气又好笑的脸。
来自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使我发觉了生命的美好,深信万物有灵且美。而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怀抱着乡野风情,感受着生命的奇迹、世间的爱与欢乐时,更应该善待每一个生灵不是吗?
文/破破晓,图/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