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我看《冈仁波齐》这部电影的,是人民论坛的一篇评论文章。文章评论说,一部文艺片,创下了近亿元的票房,打破了国产文艺片票房难过千万的纪录。抱着想看看到底是怎样一部文艺片的心态,观看了这部影片,其中几个场景,着实让我意外。
本来,影片描述的朝圣故事和展现的西藏地区的高原风景,本鲜为人熟知。在这样的心理预期下,不应有太多的意外。然而,真正让自己意外的,是自己世俗的眼光和狭隘的境界,与朝圣人那颗坚定不移的心和勇往直前的意志,相形下绌的对比。
意外场景一:家人们送朝圣的队伍,走出村口,来到国道上,还没等我反映过来,打头的一个人,就用手中的木板,在上、中、下连拍三下,然后整个身体趴在地上,额头点地,支起双手,这算完成一次“磕长头”。虽然没有去过西藏,但是对藏民“磕长头”却略知一二,知道“磕长头”须将整个身体贴地,完成嗑头动作。我本以为,朝圣的人是要坐车去拉萨,在布达拉宫前“磕长头”,这从村口就磕,难道是要一路“磕长头”到拉萨?
意外场景二:在朝圣的队伍中,有一个怀孕的妇女。在去之前,家人还问她,是否能够“磕长头”,她自己表示没问题。我本以为,这位怀孕的妇女,就是在怀孕初期,肚子还没有隆起的时候,磕一些长头,等到肚子大了,也就不能完成这些动作了。可是,人家不仅一直”磕长头“到分娩前夜,就是生了孩子之后,还要带着孩子,继续“磕长头”。我的妻子在怀孕时及分娩后,自己那种担心与小心翼翼的照料,使我对影片中的这位怀孕—分娩—哺乳的母亲,仍能坚持“磕长头”的举动,深感意外。
意外场景三:朝圣的队伍路遇一处积水处,无法避开。我本以为,这段积水路走过去,然后再接着“磕长头”,就可以了。但是,让我想不到的,是朝圣的人们,脱下衣服,在水中“磕长头”。身体每趴下一次,溅起的水花,让我深感意外。
意外场景四:作为朝圣队伍后勤保障的拖拉机,遇到了车祸。车头无法修复。朝圣的队伍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男人们拉着车厢,继续前行。女人和孩子们,在后面继续“磕长头”。我本来想,这下男人们虽然拉车辛苦,但总归不用再俯身“磕长头”了。然而,意外再一次让我惊呆,拉车厢的男人们,走过一段路程之后,会把车厢放下,走回刚才拉车厢的原点,一路“磕长头”到车厢处。也就是说,从拉车厢开始,每一段路,男人们都需要往返走两次(其中一次是负重拉车),再“磕长头”走一次。
至此,我才明白,原来朝圣的路,每一步都需要朝圣者,用自己的身体去丈量。
朝圣者最终到达了拉萨,到达了冈仁波齐圣山,完成了自己历时一年、跋涉12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可谓壮举。
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之所以能完成这样的壮举,初心与归宿,在于将朝圣当作自己的最高理想,作为梦想去追求。在他们那里,一心只有完成朝圣之路,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心纯粹,则意志坚。
他们之所以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也在于面对一切困难,都无所畏惧的勇气。在后勤保障的拖拉机遭遇车祸后,当有人提出拉着车厢往前走的时候,除了有一个人提出“我们能拉动吗”的疑问之外,其他人别无他语,拉起车厢就走。在他们眼里,困难似乎是不存在的。而反观我们自己,有多次少,是由于在前进路上的困难面前,低头退缩而失败?又或是,在困难面前,不是总说困难有多大,就是讲条件、找借口,以便给最终在失败面前,败下阵来的自己,找一条有面子的退路。
他们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也在于敢于接受批评。朝圣队伍途中路遇一好心的老人,把朝圣者接到自己家里去住。然而,这位老人,也不止一次地提出了朝圣者的问题和不足,比如,说小姑娘走的步数太多,说小伙子头没有磕到地,等等。这些朝圣者并没有对这些批评嗤之以鼻,而是默默地接受了老人的意见,以更加标准的“磕长头”的姿势,去走自己的朝圣路。而我们自己,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面对别人的批评、建议,总是听不进去。却喜于听一些恭维、夸赞的话,长此以往,就容易偏离自己本来的轨道,朝着危险的失败方向走去。
朝圣者有自己的朝圣之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其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能从朝圣者身上,学习一二,并身体力行之,或许我们也可以,无往而不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