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年前,在一家公司做人事工作,这份工作和人打交道,员工招聘培训,客户接待,各部门协作,我从一个与人说话就会脸红、连头都不敢抬一下的人,变成了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朋友曾用“圆滑”这个词来形容那个时候的我。
那时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做事易冲动,少思虑,什么事情都想往前冲。
有一年公司验厂,我们精心准备了好几个月,迎来检验的那天,我自觉万事俱备,信心十足。
验前会议上,面对“第一份资料需要准备多久”的提问,我毫不犹豫地回答“10分钟”,而与此同时,领导的回答是“一小时”,但因为我的回答快半拍,便把时间定位10分钟。
参加会议的所有人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我。
会议结束后,接下来就是各个环节的验收,需要全程陪同,但所有人一致不让我参与接下来的环节。
我的冒进开了个不好的头。
我还记得后来经理说的那句话,他说:
哪怕用一分钟就可以做好的事情,你也要说10分钟,用10分钟可以做好的事情,你也要说一小时!不要太诚实。
虽然资料已经准备好,但让检验官等待的这一小时,可以给各部门充分的准备时间。
当时觉得挺难过,辛辛苦苦准备那么久,到头来自己却不能亲自去看看。
后来回过头看,不过是慕名虚荣而已。
倘若平时做好一切管理工作,又何必害怕检查,可事情远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
那一次给了我深刻的教训,以后在会忆上我不再不禁思考抢先发言。三思而行,也算是学到了这一点。
但我成长的路上总是踩到很多不会说话的坑,也许这些都是在告诉我,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
有一次早上出门,身上没带现金,跑到附近的小超市换零钱。本想换268块钱,想了一下又觉得换个整数好。老板问我换多少钱,我对她说:二百五。
老板娘瞪着眼睛问我:“多少?”
“二百五。”我疑惑地看着她又重复了一遍,难道是我说话声音不够大吗。
没想到老板娘一拍桌子站起来叫道:“你这姑娘,大清早的怎么骂人呢?”
“我没骂你啊!”我还没反应过来。
“你刚不是还说二百五吗?”
“哦……那不是骂你,我是想说换二百五十块钱。”
“给你二百六吧!”老板娘不高兴地说。
我手里握着两百六十块钱,悻悻地走出了超市,心里骂骂咧咧:谁他么发明的二百五啊!
想着老板娘生气的脸,我越发懊恼,怎么说话这么不经大脑呢!
做生意人,大早上遇见个二百五,也是挺晦气的。
前两年工作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哥。北方冬日极寒,他给我带来嫂子做的棉鞋。
过了几天,给其他几个同事也每人带了一双,他们和我一样都是外乡人,我们聚在厨房做饭烤火。
大家手上拿着暖和和的棉鞋说:“这棉鞋做起来费手工吧!”
因为我自己也会钩鞋子,认真做起来倒也不费事。于是我又脱口而出:“不费事,很快!”
话一出口,我便意识到这话不该我说,嫂子辛辛苦苦给这么多人做鞋子,还是大冬天的,又不是我做的,怎么就知道很快?
我看到那哥的嘴张了一下,还没说话呢,话就被我说完了。
我在心里又是骂骂咧咧:闭嘴!
但通常,我又是在熟悉的人跟前闹腾,说话常常不经大脑。
慢慢地发现,我好像很难和别人开起玩笑,一些重要的场合,我可以应对自如;可是日常和人相处,总是生怕哪句话说错了让对方不高兴,闹得不愉快或是冷场。
比起交际,我更喜欢独来独往。
热闹久了,觉得全身的能量都消耗殆尽,需要很长的独处时间来恢复。
过去有很多人说我高冷,一副生人勿近的面孔,还有人说我神秘,不知道我经历了些什么;
其实哪儿有高冷,不过是见惯了职场上的阳奉阴违、尔虞我诈,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试探,反而觉得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
我逐渐学会和沉默相处,与孤独为伴。
这种沉默不是消极,是恰当的三思而行,是慎重考虑后的决定。
这种孤独也并不可怜,相反,是欢喜。
曾在书中看过一段话:
静下来,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
变沉默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和沉淀的过程,沉默如钟,能静观己心,亦能体察他人。
我是小六六,15岁辍学的90后,喜欢文字与摄影,向往诗和远方,信仰爱与自由~
往期精彩(戳链接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