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5把钥匙》的第三把钥匙:有一颗学生的心,第一篇文章《呵护童心》里有这样一段话:“为了培育孩子的感恩之心,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一些自认为很正确的事情。但有时候这样的教育目的性太强,而且会采取威权的方式让孩子在压力之下去完成,这就是让爱表达变了味道,也伤害了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童心。让孩子成为大人的“道具”以此来体现大人的某种价值观的事情,是不是比比皆是?”这里虽然是问句,但我觉得就是非常肯定的,是的,是比比皆是!
爱孩子,真的是爱孩子吗?在学校孩子学习之外的交流几乎被剥夺,回到家里还有大量的作业,闲暇时间还要读书。教师、领导还是打着为孩子着想,为了孩子今后的发展旗号。孩子在回忆童年时,只有学习和读书,那种无忧无虑的童年的乐趣他们没有,那种自由的嬉戏的经验他们没有。我们教师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真的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成绩,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我们班有几个喜欢足球的孩子,每天都早早来到学校,他们向往的是在操场上奔跑,那一种活力四射的挥洒。预备铃后,看着他们一个个满脸汗水,却洋溢着欢愉的脸,我不知道是该让他们坐在教室读书,还是鼓励他们在体育方面的热爱,我只有沉默不语,但孩子看到我,却像做错了事,一个个如老鼠见了猫,溜着墙根走,这是我的悲哀,还是孩子的悲哀?
国家一直在呼吁为孩子“减负”,可我们的孩子真的“减负”了吗?阅读是好的,活动也是好的,但所有好的东西都要一下子堆砌到孩子身上吗?教育只是简单的堆砌的问题吗?比如,一个人,有许多漂亮的衣服,难道他能一下子都穿到身上吗?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口号是响亮的,但我们能不能不只局限于孩子智力的开发和知识的积累上,也要有意识地给予孩子们一些发展想象力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学习之余,有时间聊聊天,有时间找回点童年应有的自由,闲暇出智慧,孩子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哪里来的思考,哪里来的天马行空的遐想,智慧不只是从书本中来!
回想我们的童年,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课,一群孩子聚集在一起,整天玩得不亦说乎。每每回忆起来那属于自己的童年,我们的嘴角都不由得会微微翘起,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回忆呢?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们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把自己的价值观套在孩子身上。最好的爱,不是让孩子“跟我走”,而是让孩子“自己走”。
孩子的发展在每一个时期都按照自身的规律在时行,人的成长过程实际是一个心理成长的过程,他并不是一个智力成长的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但现在的我们急切地想让孩子发展智力,积累知识,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他们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条件准备”,我们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唤醒和引领他们,而不是灌输和模式化的管理!
不可否认,孩子们多掌握步知识,多学点本领,多阅读些书籍,本没有什么坏外,但问题是这些占据了孩子几乎所有的时间。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成长中一项重要内容。孩子需要成长,更需要的是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