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的罗素经常更多的是来自于他作为社会活动家的形象,而非一个数学家,逻辑学家,或者哲学家。然而这不减少我们需要的可以从罗素那里得来的生命的经验,因为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家的罗素已经是了不起的难以企及的人物了。罗素在生前受到人们热情的歌颂,或者恶毒的批判,或者遭到冷遇,死后还是这样。歌颂或者批判总是让我们可以公正或者不公正地去思考罗素,冷遇却把罗素跟我们的思想一起丢掉。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我希望更多人认识罗素,思考罗素,而非因为对于真理的畏惧躲避罗素,或者因为思想的懒惰把他放在故纸堆里。
罗素成为一个杰出的社会的人,我认为来自于三个方面:罗素的勇气,罗素的爱,罗素的知识。
在1925年出的《What I Believe》(《我的信仰》)里罗素说“All fear is bad.”(一切畏惧都是不好的)。他违背了我们当下的社会潮流,不仅这样说了,还这样做了。他勇敢地走进社会,勇敢地斗争,勇敢地蹲监狱。畏惧是不好的,因为我们很容易畏惧,而畏惧常常能够毫无察觉地把我们导向错误的认识。这个世界太广袤,而我们只生活在浩瀚宇宙的一颗平凡的星球上。世界上有太多我们还不了解的东西,比如我们自己,这意味着世界里有太多我们不能掌控的东西。即使已经认识了解的,比如生态规律,我们依旧不能让地球这颗小行星的自然臣服在人类脚下。我们不了解的不能控制的东西太多,能控制的太少,这是我们畏惧的来源,也是我们有太多畏惧的原因。
畏惧是不好的。畏惧总能成功地把我们引向谬误。因为畏惧死亡,我们相信永生,因为畏惧自然,我们相信上帝。如果有一个上帝,他创造自然,掌控自然。人类就可以通过祈祷,通过教会改变上帝的意志,借由万能的上帝把我们不了解的,把我们不能掌控的,把我们畏惧的,全都规范到我们的意志权威下。就是这样,畏惧制造了上帝,培养了宗教,烧死了布鲁诺。畏惧让我们自己挖的黑暗的洞穴里,让我们不敢走出去见见阳光。
《What I Have Lived For》(《我为什么活着》)里,罗素归结他活着的两个原因是爱情和同情。在另一本书里,他把这些感情归结为‘love’。爱经常在两个极端之间波动,一端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欣赏,喜爱;一端是对事物的怜爱。我们对好的书法,美术,建筑,绘画都会产生一种愉悦和喜爱,对新生的小孩,漂亮的小宝宝,也会产生一种疼爱,这些都有欣赏的喜爱的成分。这种爱常常随着一个人年龄和功利主义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弱。另外一种,是对于他人的怜爱。父母看到新生的婴儿,不仅因为他作为新生命的美丽而爱他,更多是对于他弱小生命的怜爱,所以才会有偶尔的娇惯和放纵。而我们对于其他事物的恋爱,更多的是父母之爱的一种外泄。这里的怜爱,并非因为可怜所以产生的爱,而是希望别人过上幸福生活的那种爱。一个人对于其他人的爱通常是由这两种成分不同比例地混合,少有单纯的一种。罗素的社会活动,都是处于他对于这个世界的爱,而非恨。恨是不好的,两个相爱的人不希望对方死,即使一起死也是快乐的,两个相恨的人希望对方死,即使一起死也要比个早晚。爱让罗素勇敢地走进社会,改变这个世界,让人们幸福。
作为罗素,最不缺乏的就是知识。我们不能成为罗素,但我们可以拥有知识。知识治好我们的病痛,知识d稳定的经济,知识让我们了解作为人的权利。欧洲中世纪曾经多次爆发大规模的瘟疫,好心的教会收留了瘟疫患者,也因为怜爱把当地的村民聚集到教会保护起来,他们很有爱,但这种爱让更多的人患上瘟疫然后死亡。有爱却缺乏知识只会让爱变成长满毒刺的罂粟。我们需要用知识来引导爱,让爱走上正确的方向。罗素是这样做的,并且他做的很好。
勇气,爱,知识,我想这是我们可以从罗素那里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然而这只是我们已经看到的,一部分的罗素。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罗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