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对家的理解,就是生我养我的那个地方。
听母亲说,我们家就是我刚出生的时候建造起来的。那时候,父母正式和爷爷奶奶分家,脱离有大伯大娘的大家庭,有了自己的小家。
我想年轻的父母一定怀着欣喜的心情建造自己的小家,虽然我还在襁褓中,但也能感受到周遭的热闹和喜庆。
后来见过很多次盖房子的情景,或是为增加居住空间,或是为即将长大的儿子准备婚房,无不喜气洋洋,红红火火,那是新生活的开始,洋溢着蓬勃的气息。
我们的家就是那时候开始建造起来的,从最初只有一个堂屋到后来成了一个四面环合的农家小院。
堂屋是我们从小居住的房间,东屋是哥哥结婚时的新房,旁边是厨房灶间,东南角是厕所,其余的地方,就是小院。
年富力壮父母在院子里喂了鸡、养了狗、种了各种蔬菜:黄瓜、西红柿、茄子、豆角……父亲用巧手垒起了镂空的花墙,将菜园子和小院隔开。
那个小院,就是我最初的家。
每逢我走了很远的路带着一身疲惫回来,走进小院的那一刻,就感觉回家了。
无论在外面经历多少坎坷,受过多少委屈,走进小院,看到母亲和满院子的绿色,我的心就踏实安定下来了。
奔波在外面的日子里,每当想起那个小院,心里就会涌起一阵阵的暖意。家,是心灵的港湾,停泊我漂泊的心。
工作后,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在单位的时间竟然超过在家的时间,但是,单位毕竟不是家,就像宿舍再温馨,也不是家。
虽然那时候吃住都在单位,因为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但是心却安定不下来,总是在午睡或者夜里突然惊醒,感觉到一阵不安。
那一刻,我听到另一个声音在召唤我,告诉我这里不是我应该停留的地方,我应该离开这里去远方追寻梦想。
不止一次,我被来自远方的声音唤醒,让我恍若灵魂出窍,惊魂未定。
因为那个召唤,我在原本应该结婚的年龄离开家乡,踏上寻找的征途,从此开始了几年漂泊岁月。
越是漂泊的游子,越能感受到家的存在。
如果不是置身漂泊的旅途,也许不会有那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离家越远,家在心中反而越清晰。
然而等我从千里之外回到家里,短暂的喜悦过后,却遭遇母亲的去世。母亲的离开,让我心中驻守多年的家轰然坍塌。
都说只要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我也这样认为,但是随着世事变迁,即使父母还在,那个家也成了暂时休息的驿站,短暂休息后依然要离开。
母亲的离开,让我又成了一个没家的孩子。于是,我继续寻找我的家。
这时的家,已不仅仅是有形的家,而是心灵的家园,让心灵得以舒展栖息的家园。
这个家不仅仅是房子,房子可以容纳身体,只有家才可以接纳心灵,物质可以愉悦身体却不能安定让灵魂,家,是安定灵魂的地方。
很多人毕生都在寻找这个家,《月亮与六便士》里人到中年的思特里克兰德为了寻找这个地方,抛弃了原有的家庭,远离熟悉的城市,经历颠沛流离,遭受世人唾弃,终于找到了他心灵的皈依之所——塔希提岛。
有些人并没有出生在理想的出生地。机缘把他们抛掷到了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而他们却一直怀念着不知位于何处的家乡……有时候一个人偶然来到一个地方之后,他会不可思议地觉得这里就是他的归宿,这里就是他在苦苦寻找的故乡……最终,他在这里得到了安息。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在那里,他度过一生最快乐的时光,不受任何干扰尽情画画,不问世俗,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在那里,他实现了他人生的圆满,这种圆满不一定是天才画家的名望和头衔,而是心灵的满足和愉悦。
吾心安处是吾家。相比身安,心安更重要。如果心灵都不能愉悦,再多的物质也无法弥补,就像缺乏维生素,蛋白质补充再多也无济于事。
也许让你心安的地方就在眼前,不需要寻找就可以找到;也许让你心安的地方在远方,那就追随心的方向去寻找,总有一天会找到让你心安的家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