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头脑卡壳,不知道该写什么的时候?
我觉得这种情况对我来说,还是相对较少的。一方面,从绝对数来讲,因为我需要写作的时候少,写作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自然更少;其次,我的思维属于跳跃型,被别人认为是天马行空的,给个主题,我就容易想多;再次,目前我写作水平极有限,可能不容易意识到我写的文字言之无物,所以,并不觉得自己不知道该写什么。
少,并不代表没有。只是在我看来,借助以下方法,你真的会少上更少,能最大可能地去克服这个问题。
如果是先有主题的写作,我认为要简单些。有两个好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一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以说是目前风靡各行各业的学习,工作或创作工具。由英国的托尼博赞创立并广泛传播,并已经让很多人受益的一种工具。利用它,我们模拟我们大脑的逻辑方式,逐渐回忆或思考出其他的相关关键词,素材。然后,经过筛选,重新组织,形成一个类似于大纲的架构。再写作,就相对容易了。
二是头脑风暴。这个也是曾经风靡的一个决策工具。一张白纸或一个空白word文档,想到什么都写下来,然后选择认为合适的,重点发挥,重新组织。
以上的第一个工具,会让我们的文章结构看起来更完整,在材料组织阶段,有时能提练出新的立意,让我们有更多更好的角度选择。第二个工具,则更加考验思维的跳跃性,天马行空的人很适合这种方法。
如果是纯自由主题,看似轻松,实则,更难选择要写什么。这时候,我通常会做以下事情,来缓解下紧张的情绪,以期打开局面。
一是出去走一走。河边,公园,或者就纯粹大马路上走一走。看看水,看看花草,看看人,甚至只是在外面坐着发呆,让思绪充分的放飞,发散,不要太努力去想,要放松地休息。有时我们大脑越紧张,越容易一片空白,反而什么都想不出来。我喜欢对感兴趣的人搭讪。从聊天气开始,或者感叹周遭环境,或者人事,引起别人注意,然后,趁机拉别人入话题。再之后,说一些自己的事,然后询问一些别人同样的事,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和你聊两句。得到放松的同事,又听到故事。
再就是去图书馆看书。浏览着看,东翻翻西翻翻,没有刻意目标地在各类书各本书间游走。有时,让自己各方面都想想,有时能找到你想写的话题。
其次就是如果有写日记的习惯,这时可以去翻看。现在很多人都不写日记,但是经常把一些事情和心情记录在朋友圈。我认为翻看他们,你都能得到启发,帮助你找到一些你曾经进行过思考的切入点。
就我而言,我最喜欢的方式也是我觉得受益最大的方式是思维导图和出去走一走。我并不属于逻辑和总体观好的类型,思维导图能让我不跳离基本的逻辑,总体布局能有所改善,至少让我更容易写完整个文章。而出去走一走,会让我的大脑得到休息。出去走,观察别的事物,观察别人,其实也是一种输入,会激发出我们的思考,而不是只是努力回忆的那种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