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独处的能力是情绪发展成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独处的能力是情绪发展成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作者: 米若_6966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16:13 被阅读0次

        温尼科特1957年在英国精神分析协会上科学会议上宣读了《独处的能力》这篇论文,在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独处的能力是情绪发展成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这是独处作为一种能力进入到心理学范畴。

      那什么是独处?

      独处不仅仅是孤独,也不等同于在物理空间上独自一人,一个宅在家里打联机游戏或者网络聊天的人,在心理学意义上不能视为一个独处的人。不少学者专门研究了独处的定义,Larson把独处定义为个体意识与他人的意识分离,个体没有与他人进行信息或情感的交流的状态,即在心理和行为层面上与外界不存在任何关系的状态。

      温尼科特在论文中也给出了独处的定义,他把“我是独处的”分为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我”,婴儿在18个月时有了“我”的概念,点红实验中能区分镜子的映像和真实的自己。“我”是认知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的发展出来的。

      第二层“我是”,婴儿期只有当环境是保护性的,“我是谁”这样一个问题才有可能被探索,才能达成这个发展,这个保护性环境就是母亲,而且这个母亲必须全神贯注地专注于她的婴儿。当环境不被保护的,不安全的,我处于一个求生的状态,我就没有能力、没有心理空间去探索“我是谁”这样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安全感是探索“我是谁”的基础。

      第三个含义“我是独处的”,是我可以感到自在,我可以不去回避那种空、虚无的感觉,不需要去投入一段莫名其妙的感情。有母亲持续“在场”感觉的人,能享受我是孤独的孤独感。

      从他的定义上,独处包括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是一种带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在独处时可以调节情绪和感受状态的能力。

      他在文中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婴儿从共生状态,到能够和母亲分离,有一个前提是,母亲为他/她提供了一个安全的保护性的环境。成年人的独处,是在有一个“good internal body”感觉的基础上的独处。这就是他的“悖论”,独处的能力是基于在某人面前独自存在的经验,并且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独处的能力就无法发展。

      另一位发展自我心理学重要人物,客体心理学的理论家马勒,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她基于大量母婴互动的观察把0-3岁分为了四个阶段。

      0-2个月是自闭期

      2-6月是共生期

      6个月-2岁是分离个体化时期

      24--36个月后:客体永恒性阶段 

      其中的分离-个体化阶段是她理论中最精彩的部分,她把这个阶段分为三个亚阶段,孵化器、实践期和整合期。她提出在婴儿学步期,婴儿走几步就会回到妈妈的怀中,就像妈妈是一个安全的基地和港湾,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感情上的充电。而到下一个整合期,可以独立走路的幼儿,似乎可以包容与母亲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但又非常依赖母亲,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把心理上的独立、亲近、疏远整合起来。经过了这个阶段,婴儿逐渐发展起客体恒久性,进入客体恒久性阶段,并伴随一种逐渐增强、在任何处境与情绪下都很稳定的“自己是谁”的意识。马勒和温尼科特都把母亲在场的经验,视为婴儿可以和母亲逐渐分离的重要基础,儿童借内化好的客体关系,可以减轻全能感,增加现实感,平稳度过客体恒久性阶段,逐渐独立。

      从人的发展历程来看,独处,并完成从心理意识上和他人的分离,也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课题。人从出生的自闭一元关系进入到和母亲共生的二元关系,再进一步发展到三元关系中,需要从心理上完成和母亲的第一次分离。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青少年尝试回答“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处于什么地位”等问题,在这个阶段发展同一性,是做和家庭分离,成为独立的成人的心理准备。这也对应温尼科特独处的第二层含义“我是”。

      成年早期和成年期,分别要面对的心理冲突则是亲密对孤独和繁衍和停滞。亲密关系往往是早期依恋模式、早期分离-个体化中母婴互动模式的再现,这个阶段是否具有独处的能力,是个体能否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还是进入纠缠控制模式的关键。而成年期,中年人对下一代做贡献的方式是养育子女、照料他人及从事创造性的劳动。这个阶段,从事创造性的劳动需要个体具有独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是养育子女,也需要父母既能够细致照料子女,同时接受子女与自己的分离,帮助发展子女的独处能力。 

     

      成年期到老年期,更是需要面对子女的独立、亲人的去世,各种人际关系的丧失,面对更多的分离,独处是老年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独处还是一种需要。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马斯洛把具有独处的需要当作自我实现的心理指标之一。自我实现的人喜欢享受他们自己的经验,并且追寻独处的时刻。心流,就是一种个体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它会产生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谈完独处和独处能力的重要性,再来看“独处的能力是情绪发展成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这句话。要理解这句话,可能从一个反向的结果去探讨更容易一些。一个无法独处的人,在无法独处的状态里,面对了一些什么逃避了一些什么?

      老师在课上提到了一种极端的无法独处的父母,“直升机”父母,整天在孩子身边“嗡嗡嗡”,盘旋在孩子头上,任何事情都要介入,没有边界感,要偷看孩子的日记,进房间不敲门。 我自己的体会是,在我无法独处的阶段,我陪伴孩子有时会处于两种状态,一种是时时担心孩子孩子做不好,总想帮他做事情,会唠叨,会自己替孩子把需要做的事做了。就比如看着孩子系鞋带,要是着急出门可能会帮他系了了事。如果安静下来是可以察觉内在是有很多情绪的,担心、烦躁、焦虑,如果去帮他做,或者唠叨,其实缓解的是自己的焦虑和烦躁情绪。如果在咨询里,焦虑和烦躁背后可能还会挖出更深层次的情绪和心理。另一种状态是一边听孩子讲话看他做事,一边心不在焉。无论哪种状态,其实都没有和孩子真正的在一起,而是通过见诸行动或者逃避,解决察觉或察觉不到的情绪。

      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谈恋爱,是因为自己很孤独,有可能是不健康的的恋爱,恋爱的另一方经常会感觉到窒息。没有独处能力的人希望24小时和别人在一起,他/她在恋爱关系中可能是一种状态,恋人不在身边,就感觉这个人消失了,没有回应了,于是他/她就会疯狂地打电话发消息。而正常独处能力的人会觉得太近了,我需要时间和空间做自己的事情。健康的伴侣关系、恋爱关系,是二个人在一起是一个很亲密的状态,但二个人有自己的独处的空间,有自己的人际关系,有自己独处的时间,在同一个房子里,做不同的各自的事情。没有独处能力的人在恋爱中面对独处状态可能是一种强烈的恐慌,这种没有安全感,没有一个稳定回应客体的恐慌和恐惧是他/她无法自己调节的。

      因此,具备独处能力本身就意味着个体的情绪辨识和调节能力达到了某种成熟的状态。如班杜拉(1991)指出,"天资和它(情绪)的发挥一样重要"。他认为,为了实现目标,人们需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调控自我怀疑(Bandura, 1997)。

     

      意大利传奇导演费里尼说:“独处是种特别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见。我向来羡慕那些拥有内在资源、可以享受独处的人,因为独处能给人一个独立空间、一份自由,这些是人们嘴上喊‘要’,实际上却害怕的东西:人生在世,没有什么比独处更让人惧怕的了……他们害怕寂静无声,害怕那种只剩下自己一人与自我思绪及长篇内心独白独处时的静默。”

      独处能力为何被视为情绪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在独处提供的空间和自由面前,逃避孤独和空虚的防御机制无所遁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独处的能力是情绪发展成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mhj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