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论证:前提(支持或证明某断言)+结论(被支持的断言)
2.1.1 “结论”作为“前提”,由此形成推理链。
2.1.2 前提和结论有时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是未表达的。
2.2 两种论证:演绎论证(提供演绎证明)+非演绎论证(提供非演绎支持)
有效论证:前提为真,结论一定为真。
可靠论证:前提为真的有效推理。
2.3 非演绎论证:结论的真假与前提为结论的支持程度相关,有强弱之分。
作为证明标准,排除合理怀疑的要求低于演绎证明。演绎证明的过程十分严格,并不适于普遍的生活之中。
实际生活中的论证往往包含未表达前提。通过不同的方式补充未表达前提,可以形成非演绎论证,也可以形成演绎论证。通常上下文和语境能帮助我们理解论证者的意图,但有时候语境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2.4“衡平推理”是我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衡平推理既包含演绎的成分又包含非演绎的成分,即基于事件的赋予价值作演绎推理。
“最佳解释推理”(“溯因推理”)非演绎推理,评价这种推理的标准是其强弱程度。
当针对一个现象出现互相竞争的解释时,最佳解释:
1.最充分的解释该现象;2.能够做出最精确的预测;3.与其他已被接受的解释冲突最少;4.需要最少的不必要的前提和假设
2.5 不是前提、结论、论证的表达
任何不能以“真”或“假”衡量的表达都不能作为前提和结论
任何不能用有效、无效或强弱程度来衡量的表达不是论证
比如:广告、图片、“如果。。。那么”所连接的句子;罗列事实等
A因为B
论证vs解释
论证:为了支持或证明结论
解释:指明某事物的原因、运作原理等
2.6 道德、情感和逻辑
道德:被演说者的比如背景、名声、成就、专业技能等人物特征所说服
情感:演说者通过与他的听众建立个人联系并运用修辞技巧来博得听众的情感共鸣进行说服
逻辑:演说者通过信息和论证来说服听众
论证与说服
演绎论证之可靠与否,非演绎论证之强弱之分,无法决定听众是否被给论证说服
当你发现自己被别人说的某些话所说服,尝试从那个人“以情服人”的表达中剥离出“以理服人”的部分,然后重新审视,其理是否足以让人信服。
2.7 理解论证的技术
发现结论,寻找前提,(发现针对前提的论证)——理解断言间的相互联系(论证的结果)——理解论证——评估论证
2.7.1 澄清论证的结构(用直线、波浪线、+、箭头等表示)
2.7.2 识别论证
识别结论有助于理解论证
2.8 评估论证
从逻辑角度评估论证:证明或是支持
从真假角度评估论证:确定前提的真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