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之“休哈特”与“戴明”质量大师的质量观
六西格玛管理是现代质量管理的新发展,其范疇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的一些工具、方法和核心理念是建立在许多质量管理大师提出质量管理方法、质量观和理念的基础上的,在质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中,许多质量大师,如美国的体哈特、戴明、朱兰、费根堡姆、克劳斯比,瑞典的桑德霍姆,日本的石川客、田口玄一等,使人们对质量及质量管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质量管理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了解他们所做的工作对于了解六西格玛也非常有帮助。这里简要介绍其中最重要的几位.
张驰咨询浅谈六西格玛项目是提升过程能力的‘核武器’
六西格玛是以客户要求为驱动的决策方法,其两大基本目标为提升客户满意/忠诚度和降低资源成本,六西格玛通过项目制运作来达成目标,而不是通过空洞的说教。六西格项目可针对任一过程,因为组织是通过过程与内外部进行资源交换的。过程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过程输出的结果和过程内部资源消耗;过程输出直接决定了客房满意/忠诚度;过程内部资源消耗又决定了组织的效能。六西格玛项目是提升过程能力的‘核武器’。
六西格玛项目对过程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众多因素作用于过程,影响者过程输出。可以用一棵树来表示过程,树的果实为过程输出。普通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过程输出往往与目标差异较大(如品质,成本等目标)。当过程实施六西格玛项目以后,相当于在树的根部有针对性地施加所铸营养,结果可以得到又大又多的果实。
众多行业领头羊选择了张驰咨询,譬如:
机械行业、新能源行业(光伏行业、风电行业、汽车行业)化工行业、家电行业、医疗器械行业、军工行业(中国航天)、电网行业(四川电网)等。
张驰咨询向全国各地的各行业提供精益六西格玛咨询整体解决方案!(客户续签率连续10多年来高达95%以上)
一、统计质量控制(SQC) 之父——休哈特质量大师的质量观
沃特·阿曼德·休哈特(1891-1967),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新坎顿1917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博士学位,1918--1924年在西方电气公司( Western Electric)任工程师,1925一1956年任贝尔实验室研究员,其间曾先后在伦敦大学、斯蒂文理工学院、美国农业部研究生院和印度讲学休哈特基于对西方电气公司所制造产品的特性变异的关注和对抽样结果的研究,创立了统计过程控制制(SPC)理论。1924年5月16日,他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控图,1931年他出版经典著作《制成品质量的经济控制》,并将控制图应用在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的保险丝、加热控制和电站装置的生产上。
体哈特在研究中观测到,自然界以及工业产品中的所有事物都会发生变异,研究这些变异并减少变异是质量改进的主要手段。虽然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件事物,但大量的观测会形成可预测的形态,他总结出两条重要的原理:
(1)变异是不可避免的;
(2)单一的观测几乎不能构成客观决策的依据。
为了判断观测值的形态,可以将观测值以若干方式描绘出来,如将观测值绘制成直方图,这可以展示出观测值的分布情况:或按按照观測值的顺序在图上打点,便形成线状图,这对于观察数据的趋势和周期非常有用。休哈特主张用链状图来观测数据,他进一步指出存在两类引起变异的原因:
一是偶然原因,指只会引起数据的很小波动的那些偶然性因素,其影响较小,但会大量聚集呈现出某种形态,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和观测经验推断,它们通常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二是系统性原因。系统性原因导致数据发生特殊变异。
休哈特控制图基于偶然原因所形成的正态分布的30原则建立了一组控制界限,任何落在这些界限之外的或者呈某种异常趋势的观測值都表明可能存在系统性原因,由于观测数据是按所发生顺序描点,因此若存在趋势或异常形态很容易被观测到。
所以,控制图是对过程所产生的统计量的变异的一种图示描述,运用控制图进行生产过程监控,可以及早发现不合格的萌芽,并采取措施予以预防和控制。
休哈特的PDCA(计划一执行一检查一处置)循环的观点被戴明等人广泛应用,至今仍然是质量管理中最经典的持续改进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二、质量管理之戴明质量大师的质量观
成廉·爱德华兹·戴明(1900-1993),1921年获得怀俄明大学工程学土学位,1925年在科罗拉多大学获数学及物理学硕士学位,1928年获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7年开始,戴明应美国军方邀请到日本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普查工作,但是后来在日本,戴明把质量管理的新理念带给了日本企业界。应日本科学技术联盟邀请,他多次访问日本,讲授质量管理课程。戴明帮助听众理解统计质量控制(SQC)在制造业的重要性,对统i计质量控制在日本的发展和深化起了巨大的作用。他强强调,引起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原因中,有85%在于企业的管理系统,而只有15%是由员工造成的。戴明质量战略的核心就是使用统计质量控制来识别变异的特殊原因和偶然原因。为了促进日本质量管理的发展,纪念戴明对日本的友好和贡献,日本于1951年设立了戴明奖,戴明奖分为本奖和实施奖两类。戴明本奖旨在奖励在统计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或是在统计质量管理的理论普及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戴明实施奖则是为了奖励在开展统计质量管理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戴明本奖得主是由戴明奖本奖委员会推荐产生的。戴明明实施奖则是由企业提出申请,经实施奖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授予的。戴明奖对于日本质量振兴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直到1980年6月月,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作了题为“如果日本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能?"”的报道之后,戴明才在美国名声大振。
戴明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他提出的质量管理14要点:
(1)制定改进产品和服务的目标和实施的计划,致力力于超过竞争对手。
(2)采用新的质量管理思想。
(3)停止依靠大量检验来提高质量。
(4)不要仅凭价格选择供应商,要以总成本最低为目标。
(5)发现问题并致力于改进工作体制。
(6)采用现代的在岗培训方法。
(7)提升领导能力、采用新的领导方式。
(8)消除员工的畏惧感。
(9)打破部门封锁,倡导产品设计计、销售、生产等部门团队合作。
(10)消除那些要求员工做到零缺陷及高生产力水准的口号、劝诚及目标,低质量和生产率是制度造成的而不是员工的问题。
(11)取消工作定额,代之以领导职能强化。
(12)消除各种影响员工为自己工作质量而自豪的障碍。
(13)设立生动活泼的教育和自我提高计划。
(14)建立使高层管理者能够推动每个员工按上述13条努力工作的机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