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明朝中期的历史,就不得不提起倭寇之乱,嘉靖年间,倭寇横行沿海,成为了明朝尾大不掉的边患之一。沿海的总督将领们,从最开始的朱纨再到后来的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无不为剿灭倭寇而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明朝政府不明白,真正导致倭乱的,不是那一小撮日本的浪人,而是因海禁政策而受害的千千万万的沿海居民,只要取消海禁,倭乱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集结中的大量倭寇大军 (红衣服的似乎拿着火绳枪)
▲倭寇将领 带甲执旗的倭寇
一、嘉靖年间的倭寇都是些什么人?
在以前的历史宣传中,总是把明朝中期的倭乱宣传成日本对于明朝的侵略战争,明朝在进行的是一场反侵略斗争。这种说法虽然让人热血沸腾,但实际上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明朝中期倭乱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成员,根本就不是日本人。
至于倭寇的成分,古人早已是记载的清清楚楚,比如《明史·日本传》里就说:“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嘉靖实录》里也说:“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而明朝抗倭专业书籍《筹海图编》中,更是列出了十四股倭寇的头目,这些头目全都是明朝人。现代学者陈懋恒的《明代倭寇考略》,更是汇集了数十种史料和地方志,对倭寇的成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而在本书中,倭寇的头目依然主要是明朝人。可见,倭寇的主要成分是明朝人已是各代学者的共识,明朝中期的倭寇主要是日本人的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倭寇从海上来,登陆、逃跑全仗着海船
▲倭寇船的装载量,一般在20~60人不等
既然倭寇中的成分多为明朝人,那么为什么明朝的将领还是习惯将其称为倭寇呢?难道明朝的官员和将领们眼睛都瞎了,连明朝人日本人都分不清?
笔者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混淆,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明中期的倭寇中确有一批真倭,这些出自日本的浪人骁勇善战,刀法诡异,给明军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是倭寇头目王直等明朝海盗故意扮作日本人的样子,让官军无法分辨,以求以假乱真,掩护自己的走私行径。虽然王直等人落草为寇,但是他们的家人大都还在大陆上,如果被官军认出细细排查,家人很可能会被连累,因此,为了掩护家人和自身,王直等人不得不屈尊剃发易服,扮作日本人。三是明朝将领为了冒报战功,虚张声势。因为斩杀一个真倭所得的赏钱远远大于斩杀一个中国海盗,所以当时:“官兵利于斩倭而得重赏,明知中国人,而称倭夷。”
所以,将当时主要为明朝人的海盗队伍称为倭寇,纯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事实的一种混淆。
▲正在登陆的倭寇战船
▲倭寇抢劫的画面
二、嘉靖年间的倭寇为何这么厉害
虽然中国在元朝末年和明朝初期也闹过倭寇,但是其规模和广度都远远不能和嘉靖倭乱相比,之所以嘉靖年间的倭乱闹得如此厉害,就在于其参与者多为中国人,并得到了部分沿海居民的支持。
为什么主要原因不是日本人?很简单,因为元朝和明朝初年的倭寇都是地地道道的真倭,远不如嘉靖倭乱那样鱼龙混杂,但是这些所谓的真倭几乎没有造成任何大的混乱,就被朝廷剿灭了。可见,完全由真倭组成的倭寇作恶能力十分有限。从逻辑上讲,也很好理解,虽然真倭多为半职业化的日本浪人,拥有比明朝海盗更高的军事素养,但是他们完全不熟悉明朝的地形和军备情况,一上岸基本上就是瞎猫碰死耗子,再加上中文不熟练,老百姓也不支持他们,基本上不迷路就不错了,哪有能力搞什么大规模军事活动。但是一旦战斗力强悍的少量真倭被熟悉明朝情况的当地海盗所带领,破坏力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
▲避难的民众,其中有个僧人
▲避难的民众,其中有个僧人
相对于人生地不熟的日本浪人,明朝海盗多自小生长在江浙沿海,对于沿海的地形地貌可谓是相当的了解,有了他们带路配合,真倭们就不会遭遇迷路的窘境,而可以精准迅速的进行抢掠。而另一方面,明朝海盗因为其明朝身份完全可以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从当地搜集官军的情报和动向,这样一来,倭寇联军就可以对官军的行动了如指掌,总能占得先机,克敌制胜。在明朝海盗紧紧把握住战略和情报的前提下,真倭们得以在一场场具体的战斗中发挥他们出色的战斗素质,给予官军以重创。
嘉靖年间的倭乱,之所以如此之大,皆是日本浪人与明朝海盗勾结的结果,而其核心在于明朝海盗,只要管住了明朝方面的头目和参与者,那些人生地不熟的真倭就成了瞎了眼的老虎,只能毫无目的在沿海乱窜,然后被官军各个击破。所以,解决倭乱的核心从来不在于怎么解决日本人,而在于如何管好明朝方面的参与者,让他们不再铤而走险参与非法的抢掠行动。而要完成这一点,就不得不动摇明朝实行几百年的祖制——海禁。
▲明军出征抗倭寇 随后的文武官员
▲明军出征抗倭寇 明军阵势中的蝎旗手 钩镰兵和八卦旗
三、隆庆开关与倭乱的根治
其实,当时沿海居民之所以乐于落草为寇,与日本人勾结,并非是由于他们秉性奸猾,而是实在是明朝的海禁政策断了他们的生路,让他们无法养家糊口。就以倭乱最为严重的浙江为例,浙江是个什么情况,俗话说的好:“七山一水二分田”,浙江的地形地貌就注定了他无法成为传统的农业大省,而必然要走以海上贸易为主的发展模式。
明初朱元璋因为其对沿海居民支持张士诚的愤恨,再加上其偏向农业的治国理念,朱元璋不仅给江浙两省施以重税,而且还厉行了“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这让素来以外贸商业为生的江浙百姓立即陷入了贫困之中,而到了嘉靖年间,由于明朝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对外贸易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因此,江浙沿海的居民就开始铤而走险出海走私。其中胆大的,更是如王直那样,成为称霸一方的大海盗。
▲明军出征抗倭寇 明军前部剑盾手和长矛手
▲明军出征抗倭寇 明军士兵的装备头巾 + 紫花布甲
沿海居民落草为寇是为了谋生,而想让他们谋生就必须开放海禁。这一点,当时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清楚认识到了这一点。
比如当时对倭寇素有研究的学者唐枢就写信给胡宗宪:“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盗。”
另一个学者谢杰则说的更为明了透彻:“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为中国患,皆潮、漳、宁绍人主之也;寇与商同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谢杰明白的指出,所谓的倭寇大部分都是江浙沿海的商人,如果海禁较松他们就是商人,如果海禁过严就转为倭寇,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明朝已经过时的海禁政策。
虽然有如此多的有识之士为明朝政府献言献计,但是明朝依然丧失了开放海禁的最好时机,当时大海盗王直主动向政府示好,提出了“开港通市”的建议,王直主张明朝废除海禁,使海上私人贸易合法化,这样,沿海的商人们因为有了合法渠道而不必落草为寇,朝廷也能靠收取关税而增加收入。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但是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和遵守祖制的惯性,朝廷依然命令胡宗宪将其斩首示众,王直的死不但没有平息倭患,反而让倭乱更加猖獗,而且更糟糕的是,由于朝廷的背信弃义,再也不会有海盗会轻信朝廷了,这无疑使朝廷剿灭倭寇的行动更为艰难。
▲明军出征抗倭寇 水上激战
▲明军出征抗倭寇 水上激战
最后,经过了长达8年的拉锯战后,明朝终于决定开放福建月港作为试点地区进行通商。由于有了合法的通商渠道,倭乱很快就平息了,那些没有了明朝人支持的真倭也很快被俞大猷、戚继光等人迅速剿灭。倭乱平息的核心原因,并不是戚继光将军的英勇善战,而是朝廷顺应时势的开关政策,既然能够合法的赚钱谋生,又有谁会去做犯法的事,落得千古骂名呢?宜疏不宜堵,永远是治国安邦的至理名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