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门诊格外忙碌,上午十点多,一位气喘吁吁的张伯携着老伴穿过拥挤的人群,从神经内科辗转到耳鼻喉科。老伴徐阿姨出现体位改变性的眩晕,不仅影响到日常生活,还严重影响她的睡眠和情绪。经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即耳石症)。
类似徐阿姨情况的有很多,患者们出现眩晕的现象,首选神经内科或脑外科就诊,这样的选择也是有道理的,有助于诊断治疗恶性眩晕。但部分患者会被推荐到耳鼻喉科门诊就诊,就有眩晕患者很不解:我的耳朵听声音很好,怎么需要去耳鼻喉科呢?那么下面将细细道来。
右耳耳部解剖图
其实,人类维持平衡是依靠人的本体觉、视觉、前庭。而眩晕可分为前庭性眩晕与非前庭性眩晕,耳石症是前庭性眩晕其中之一。耳石症的发生是由于未被完全吸收的耳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受诸多因素影响从内耳的椭圆囊脱落至(各)半规管内。耳石受重力作用,位于半规管内淋巴液的最低点。当头位发生改变时,耳石位置发生改变,推动淋巴液在半规管内流动,从而产生眩晕。耳石症产生如同一个叛逆的小孩离家出走了,治疗耳石症好比让离家出走的孩子回家。
耳石位于后半规管
耳石症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老年人易发。其眩晕发作与头位的改变有关。头位改变至眩晕开始有一段反应时间,即潜伏期。眩晕持续时间为5~30秒,一般小于1分钟。反复刺激体位,眩晕症状会减轻,出现“疲劳”现象。
耳石脱落在不同的半规管内,其刺激体位有所不同。耳石脱落于后半规管为后半规管型耳石症,主要受起床、卧床、低头、抬头等体位刺激产生眩晕。耳石在水平半规管为水平半规管型耳石症,主要体位有水平转头、侧卧等。耳石掉于上半规管,为上半规管型耳石症,主要受起床、卧床等影响,这类耳石症,较容易自我复位。
耳石症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法复位,临床上不同类型的耳石症采用不同的手法。后半规管型耳石症采用“Epley法”,水平半规管型耳石症采用“滚转法”。但是部分的耳石症具有自愈性,一般半个月,耳石慢慢会被吸收,症状慢慢减轻。
部分手法复位后的患者会反映:“复位后第一天感觉很好,后面几天还是出现头晕、头昏以及不适感。”这个现象为复位后残余头晕,其原因是耳石复位至椭圆囊,虽然被吸收了,但原有平衡系统受损,而中枢代偿调整需要一段时间。此阶段可以进行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
耳石症可以为原发,也可以为继发的疾病,所以对于继发耳石症的患者,治疗耳石症同时也要及时治疗原发疾病,才能避免反复出现耳石症。对于原发耳石症患者复位后,需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适当运动。
眩晕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都是一块难啃“骨头”,患者要抱有积极应对的心态,医生对症治疗,那么扼住耳石症的咽喉,将会更容易一些。而对于恶性眩晕患者,更应及时明确诊断、合理治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