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上老师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同学答第一句,有答最后一句,我正在开车,闷头闭嘴没吭声。
觉得考眼一定不简单,不会是第一句,也不会是最后一句。
果然,老师顿了一下说:
一篇文字中最重要的那句,是你丢了读者的那一句。
对,第一句最重要没有错,但如果读者读到第二句,手指就滑走了,最重要的第一句已然没了意义。最后一句最重要也没有错,可如果读者在第二句滑走了,就看不到你最重要的最后一句了。你在第几句把读者弄丢了,你的第几句就是最重要的!时隔多年,老师的这句话,我一直牢记。
01
很多年前我去国外玩儿,有天我上车就看书,《达芬奇密码》,没撒手。
同伴讽刺我,你干嘛呢?眼睛要不要了?书回家看行不行?这辈子可能就来这么一趟,路过的风景也是景啊,不浪费钱么?
我说,书带错了,打开就放不下了,没别的,我就是好奇,它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我我我就是想知道后来怎么着了!
我不晕车,有人车上看不了书,我没事儿,那本书我一天就看完了,路上看完的。
事隔多年,小说情节我早记不住了,却记住了那个放不下的感觉。
它一直勾着读者,直到最后一页。
一篇短文也可以,从打眼看到标题,一口气看到最后一句,我们管这类好文叫一气呵成。
02
这还不是最高境界,是,好故事能让我们一气呵成,更好的故事还能让我们留在那里不愿离去。
曾经,我合上书,眼泪流下来,明知道是个故事,却迟迟不愿意说再见,不愿意从书中走出来。
年轻时看《巴黎圣母院》,五年前看《追风筝的人》,去年看麦家老师的《人生海海》《解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就是这感觉。
麦家老师说,《解密》他写了11年,《人生海海》写了5年。
他们是我的榜样,在写作的世界里,他们是神一般的存在,我崇拜他们。
03
我们离大师们差得远,但我们和他们一样,手里拿着笔在写。只要写,重视每一句话,重视每一个字,不要把读者弄丢,这个概念就应该记着。
有次同事说起她家刚上初中的孩子,她说,我家孩子写作文开头很雷,结尾也利落,就是中间肚子总也写不好,她不重视。
我当时想,别说孩子了,我一资深爱好者,不也才如雷贯耳地领受了这个概念。
对啊,可不是嘛,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是重要的,每一个字都是重要的啊。
眼下,急于发文的现象挺普遍的,有点像写者把文字泼向读者的脸,我写完了,你们看吧,一大段一大段密密麻麻的,标点都还是错的,错别字都还在,对颜值不太负责。
于是,能吸住眼球,能让读者从第一句一口气看到最后一句的文,便显露出了它的踏实、稳当、有趣和分量。
如果读者还能从文中咂摸出些许寓意,会心一笑,那么,无论它的阅读量点赞数如何,它便已经是巷子里的酒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