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若要坚持一练,必要有所思,故而必先有所感,若要有所感,必先有所输入,即而有所输入才有所输出,因有因才有果。
由此,输入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然却不必执着于输入的形式,因为致所感才是目的。行一步,观周围一景一物之变化,触使心有所动是谓输入,读一字一句其文章大意或其人物形象渐为明了亦谓输入。所以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有的感官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闻到的,所品到的,所感觉到的等致使心灵有所变化,有所感的皆谓之输入(举一例:吃颗葡萄,便是输入,若是酸的,心便动了,因为表情变了,故而便有所感,而后便有所思,即而有所果——它是酸的。甜的或者其它味道也一样都会得出一个结果来,皆是有所思而来,只不过思分浅思和深思,故而有快慢之分,若再想是什么致使它是酸的,什么基因致使它酸,结果定会迥然不同),所以输入来自生活,何限于书本乎!
何谓读,非只指念书,是指输入,即致有所感皆谓读。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学便是读,便是输入。即学为输入,便有所感,故而有所思,为何会说“不思”,又为何会说“惘”呢,岂不相悖焉?
“不思”并非“绝对的一点不思”,是指“浅浅思或本能思”,因为绝对的“不思”是不存在,人毕竟是活的。识其字或听其音脑海里便有所形或有所影此皆思之果也,如一“人”字,看了或听了便知其意,皆是“”本能思”之结果。之所以会“惘”,是因其不深思也。何谓人,生物学和哲学的角度固然亦不相同。故而圣人说“不思”并不包含本能思或者浅浅思而已,是因圣人不提倡只会“本能思”者而已。
至于“思而不学则殆”,葡萄是酸的,为什么是酸的,若不增加更多的输入再思考个十天八天也无济于事,时间长了弄出个疯病也亦为可知那,故而读便是输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和行即都是输入,读万卷书便有所得,有所得故而定有其思。行万里路便有所见,有所见为果故而亦定有其思。是故读便有思,思便有读,即读是思,思亦是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为静,思为动,静为阴,阳为动。读万卷书,为读大于思,即阴多于阳。为何读大于思者,而不是思大于读者?是因读万卷书者大多谓浅思耶,皆是记前人之思而浅思,并未有亲身之体感,故思不深不彻也,故而是谓读大于思者。
读为输入不单指书,行亦为输入,故行即是读。若何“行万里路”者甚多而不见其成者亦多矣?此皆是读大于思者矣,阴阳不和而致耶。
六祖慧能不识一字却行万万里路而成中国禅宗始祖,何也?即行即思焉。
善于打交道做事办事都比较好的,会为人处世或者情商高的,亦全非读书多,还有见的多,行的多,交际的多等等,更多的是看不到的——思考的也多。
所以“读万卷书不一定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也不一定真如读万卷书”,关键是要把握读与思之间的阴阳平衡。
所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圣人之言便说的是读中有思,思中有读,其中有一首诗解的最为彻,诗曰:
读而不思非为读,思而不读亦非思
思读一体非两体,皆是同出而异名
读为静来思为动,阴静阳动何须明
阴阳已证思读根,即读即思万里行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