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8日
一、读书-《原则》
1. 想要拥有很多优势,而又不暴露于不可接受的劣势之下,最稳妥的方式是做出一系列良好的、互不相关的押注,彼此平衡,相互补充。
2. 一个管理者能够实现的最大成功就是能够组织其他人在没有你的情况下把事情做好。次好的情况是你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最糟糕的是连你自己都做不好。
3. 人生由三个阶段组成:在第一个阶段,我们依赖其他人,我们学习;在第二个阶段,其他人依赖我们,我们工作;在第三个阶段,当其他人不再依赖我们、我们也不必再工作时,我们就可以自由地体验生活了。
二、知识
1. 成功的必要条件
*. 理解自我,越是成功的人离自己越近
*. 把控关系,你能否与周围人良性互动
*. 价值观升级,价值观决定你做什么、怎么做、能走多远
三、得到专栏
1. 薛兆丰《北大经济学》—经济学视角
* 战俘营里的组织经济学
1). 一个战俘物质享受水平的显著提高,不是依靠自身攫取生活必需品的能力,而是通过商品和服务交换得以实现的。
2). 物质的总量哪怕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地产生。
3). 遇到一些贫困地区,说这些贫困地区没有发展起来,原因是因为缺乏投资、缺乏资金,这样的想法其实不太对。你看集中营里面哪有什么投资,哪有什么资金?但是,只要制度许可,只要人们有那么一点自由,人与人之间就开始服务,市场就会发展起来,经济也会发展起来。
* 【评论】 这个观点不能认同,若按此逻辑,西部无为而治,自然经济就可以大幅度发展吗?
4). 只要有人在,就会有需求在;
5). 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他们的需求就不一样,需求不一样就会有交易;
6). 有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有货币就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有货币就有宏观经济的波动,有通货紧缩,有通货膨胀;
7). 有交易就有信息不对称,有信息不对称,就会有中间商;
8). 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情绪、就有舆论、就有外部性。
* 马粪争夺
1). 只有那些让社会里每个人都有积极性去积累财富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只有那些让社会能够存活下来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也就是说,效率决定了公平
2). 当别人在讨论到底是公平重要,还是效率重要的时候,学过经济学的人会明白,其实在公平背后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的考量,它们两者是一体的。
3). 公正的背后其实是效率的考量。在司法实践里面,各国都有这么一条惯例,就是犯人如果配合司法部门自首认罪,那么他们的量刑就会比较轻。
*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1). 巴斯夏:好经济学家和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个,那就是坏的经济学家仅仅能看到那些可以看见的后果,而好的经济学家却能同时考虑那些可以看得见的后果,以及那些只能通过推测看得到的后果。
2). 破窗理论变种之一:国家发展
* 德国经历了二战,日本挨了几个原子弹,所以后来发展得很快。
* 如果其他国家也想像德国、日本那样有高速发展的经济,那它们是不是也得像德国那样,先被二战摧残一遍,像日本那样,先挨几个原子弹?
* 其实这两个国家如果不遭遇那些创伤,资本的积累会更丰富,经济基础会更好。同样的道理,刚才那个破窗的故事,如果窗户没有被打破的话,这户主人所拥有的资源,其实可以拿来做其他生产,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这是我们不容易看见的。
3). 破窗理论变种之二:工人就业
* 机器会替代工人,如果机器太好的话,工人就没有工作做。所以,机器太先进、老人工作时间太长,对社会发展也不是好事。
* 让我们倒过来想想。我们的社会本来是有推土机的,现在不用推土机,我们改用勺子挖土了,这样的话,我们的社会是会变得更富裕,还是更贫困呢?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提前20年退休,那整个社会是会变得更富裕,还是变得更贫困呢?
* 各种破窗理论的变种,它共同的错误,就在于只看到由于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人的衰老、工具落后——那些本身我们要应付问题所造就的就业机会。
* 问题在于,我们眼睛能够看见的,是那些已经存在的工作,而那些能省下来的人力、时间和资源能放到什么新的工作和生产上,这一点经济学家也说不清楚,只能靠想象。认识破窗谬误的难点就在这。这是一个通过推理,我们明确知道肯定存在的东西,但是谁都说不清楚它在哪。
* 马车跟汽车之间的替代也是一样的。有了汽车,马车夫就要失业了。经济学家会说,我看得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我预测马车夫最后能找到工作,问题是新的工作是什么呢?没人知道,只能想象。
* 有了阳光以后,蜡烛工人不会永远失业,不会永远找不到工作,蜡烛工人可以做别的工作,问题是别的工作是什么呢?没有人能够说出来,这得靠想象。
* 大量的塑料袋来包食物,因为这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但这位经济学家说,塑料袋用得越多,那么食物保鲜的时间就越长,食物的浪费就越小。我们要看到的,不仅仅是用了多少塑料袋,还要看到,如果不用塑料袋的话,你要扔掉多少食物。你到底想要多扔一点塑料袋,还是多扔一点食物呢?你得做个比较。
* 经济学关心的一个最核心问题是比较和选择。而要做好比较和选择,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要看见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还要尽量去看见那些不容易看见的东西,那些需要通过推测才能看得见的东西。
* 经济学不关心阴谋论
1). 过去的学问研究的是事与愿符的规律,而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
2). 美好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结果
* 劳动人民的生活收入非常低,生活非常贫困。因为资本家发的工资太少,那么我们让资本家多付工资,不就行了吗?
* 国家白银严重外流,是因为很多人不爱国啊,他们把白银卖到国外去了,那我们逮住一个就抓一个,把他们投到监狱里面去
* 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资本家却不断地把工厂迁到海外去,主要就是资本家的责任,咱们限制资本家在海外开工厂
3). 坏人干坏事的影响其实有限
*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愿上帝保佑我们免受友人的攻击——要是攻击来自敌人,我们倒能设法自卫。”
4). 好人好心不一定干好事
* 最低工资制度,本来是要保护穷人的,它真的保护他们的利益了吗?
* 【评论】在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工作的前提下,如果一个工人愿意接受很低的工资报酬(如月薪500),说明他的能力仅能配得上这样的工资水平,而较低的工资水平,使其在劳务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但最低工资标准的出现(如月薪3000),使他们不得不与能力明显强于他们的人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其原本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丧失,不可避免的失业了。
* 同工同酬制度,本来是要保护那些弱势群体的收益的,但它最后保护他们的收益了吗?
* 【评论】如临聘教师与正编教师福利待遇差异大,号召同工同酬。不太可行,因为正编教师福利待遇由国家支出,但临聘教师工资却由学校财务负担。学校可支配经费有限,若临聘教师教师福利待遇大涨,势必需要裁员来缩减经费支出。
* 福利制度,本来是让那些没有依靠的人能够找到依靠,最后这些群体的生活,是变得更好了,还是变得更糟了?
* 为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动物,我们颁布了各种的法律,最后这些动物的命运是更惨了,还是更好了?
* 我们鼓励循环利用,本来是要保护地球的资源,但是循环利用的政策,最后是破坏了环境,还是保护了环境?
* 例子:关于废物循环利用的故事。香港的电台,经常教人家,瓶子要先清洗干净再扔掉。这时候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清洗即将扔掉的垃圾呢?难道每个家庭清洗过后,垃圾被回收以后就不清洗了吗?如果垃圾处理厂最后还是会清洗,还是会分类的话,那么你鼓励每个家庭在扔掉这些瓶子以前清洗一遍,这到底是爱护环境,还是破坏环境?这是保护资源,还是浪费资源呢?
5). 经济学家关心的,是那些人们出于良好的愿望而产生的有害的经济政策,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如果你要问,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有什么区别的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经济学家不关心阴谋论,他只关心事与愿违的因果规律。
6). 在美国,据说小孩最先学到的3个词是:more、mine、no。什么意思呢?
* more是说“我还要”,“我还要”是什么意思?这是需求定律;
* mine是什么意思?这是“我的”,“我的”是什么意思?这是产权保护;
* no是说“不”,“不”是什么意思?这是要自由,要独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