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掉有色眼镜看《拆书稿》的价值

摘掉有色眼镜看《拆书稿》的价值

作者: 杜薇_学能提升训练 | 来源:发表于2020-07-25 16:54 被阅读0次

    以前呢,我个人并不认同以阅读某书的《拆书稿》来代替阅读一本书。

    樊登读书会的卖点是,一天一元钱,可以收听平台内海量樊登本人拆解的所有书籍。樊登在知识付费领域,的确走在前端。拆解书籍也是高产出、高质量。基本保持一天拆一本书的频率,一本书讲解大约40分钟左右。跟着樊登读书会,一年下来,365本书的输入,眼界自然是拓宽了不少。一天才只花一元钱,也确实划算。

    有书共读这个平台呢,是一周共读一本书。每天推送拆书包,把一本书的阅读量分解到一周中的每一天。平时自行阅读,没空读的时候,就听听拆书稿,也是充分利用了碎片化时间了。这个免费。拆书稿作者不知名,主播朗读风格相似。

    又省钱,又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为什么不认同这样的读书方式呢?

    我听了一段时间的樊登讲书比如《终身成长》、《女性领导力》、《断舍离》等等,也跟着有书共读一起读了很多的好书,像《浮生六记》、《刻意练习》、《把时间当朋友》等等。

    当你手边有书的时候,一边看书,一边得空听听拆书包,很快就会发现:拆书稿相对于书籍本身,是全新的作品。带有拆书人和审稿人的主观意见,对书的拆解和分析,有很大的局限性。

    拆书人的认识水平、阅读水平、表达水平等影响了我们对书本身的认识。当然,不排除有的优秀的拆书作者把一本书解读出多种视角和内容,我就特别喜欢看《蒋勋说红楼》。不过这必竟是少数。

    在一味的追求碎片化学习时,我们得到了很多碎片化信息。若不加处理,只能产生多个需要“断舍离”的信息,让我们的思维混乱,似懂非懂。

    有句格言说的特别好!——读伟大的作品就是和作者跨越时空的交流。没有读原作,失去了与原书作者神交的机会,也失去了阅读原作时的思想活动。读书相较于电视、视频等具体化的影像资料所产生的想像空间是宝贵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也一样。读书过程中的思考、想像正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如今的信息化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资源。以前还要去书店选书,网络购书也需要等待几日。现在的电子书平台越来越多,越来越开放。很多的好书都可以免费阅读。一个不小心,我的电子书架中,各种类别的书很快就堆成小山了。好书太多啦!读都来不急读。于是,我开始感受到《拆书稿》的价值。

    一篇优秀的拆书稿,一定是以原作为中心的,在完全理解了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基础上,挖掘书籍的多面性。内容必然是片面的,但视角是独特的,表达是清晰有趣的。

    所以拆书的难点,就在于既要保持原作的中心思想,又要表达的准确、生动。要有很强的总结、提炼能力。简单说,就是要有把一本书从厚变薄的能力。这样就为我们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满足了我们快速了解一本书的需求。

    如此,完全可以把《拆书稿》当作海选书籍的一个手段。它是比电子书前页的《书籍简介》更鲜活、更立体的一种展示方式。如果是实用性强的工具书,比如《刻意练习》,就非常适合快速浏览拆书稿。书籍的性质和结构,决定了总结提炼的难易程度。新书推荐时,也可以让我们用较少的时间,高效率地了解它,以确定是否值得仔细阅读。

    当我们面对经典,如《吸引力法则》、《少有人走的路》、《当下的力量》,它们值得你追本溯源、一读再读。再比如《简爱》、《少年维特的烦恼》、沙翁的系列作品等文学诗歌类经典著作,特别考验拆书作者的水平,对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知识储备要求很高。而且,阅读经典作品的美感和想像空间需要自己去体会。

    那要如何选择拆书稿呢?一方面要选择适合的平台,审稿人的三观有保证;同样的书,选择优秀的拆书作者,书稿的质量有保证。当然,如果你爱分享,身边也有这样的圈子,多参加读书会、多分享交流。思想的碰撞,多样化的视角和见解,一定是1+1>2的效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掉有色眼镜看《拆书稿》的价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mrm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