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不会被人夸:你很聪明。聪明比较起努力,总是会被放大。
腾讯创始人之一的陈一丹先生创设了“一丹奖”,它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单项奖。第一届一丹奖颁给了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模型的提出者,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
德韦克教授做过一个实验, 这个现在成为经典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呢?为了考察表扬对孩子的影响,德韦克教授找了小学生、初中生,给他们做10道容易的智力测验题。这些学生完成后,有一部分学生被夸奖聪明:“厉害,你做对了8道题,太聪明了!”而另一部分学生被夸奖努力:“厉害 ,你做对了8道题,你一定很努力!”结果,在接下来的测验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很多都不愿意选择更难的题目,哪怕那些题目能让他们学到新的知识。
当研究者安排了一些很难的题目,所有的孩子都表现的不好的时候,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对解难题失去兴趣,表现直线下降。即使做一些容易的题目,都很难让他们恢复信心。相反,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越挫越勇,保持着对解难题的兴趣,而且表现得越来越好。
这个研究是颠覆性的。它证明了,夸孩子聪明不仅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还极大地削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为什么表扬孩子聪明和表扬孩子努力会产生这么大的区别?表扬聪明和表扬努力激发了孩子不同的心智模式。表扬聪明实际上是暗示了这样的观点: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解难题只是证明个人聪明不聪明的方式。一旦孩子接受了“人的能力是固定的”观点,而且被夸聪明,他们就会努力维护聪明形象。这会使他们把注意力从挑战任务本身,转移到对自我的关注上来。这就是僵固型思维的特点。
相反,表扬努力暗示着:人的能力并不是固定的,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既然人的能力并不固定,那些孩子就没有证明自己的包袱,自然就能把目光专注到努力本身。
什么是预测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很多人觉得是能力。为此,人们设计了很多测验来了解一个人的能力,比如,入学考试、职业能力测试等。这些能力测验背后都有一个假设,就是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根据能力高低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类人,他们起步的时候能力平平,后来凭着自己的努力不断进步,最终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还会遇到另一类人,他们看起来很聪明,却因为某个挫折一蹶不振。其实,能力并不能预测一切。有时候,怎么看待能力,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容易一蹶不振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我”很重。一帆风顺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很厉害;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无论他们怎么评价自己,都特别关注自己的表现,特别关注别人会怎么看他们,都有很重的“证明自己”的包袱。
努力比聪明更重要。
作为成年人,我们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我们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会理会我们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
想一想生活中,有多少人给你灌输过“应该如此”的信条?电视上的偶像剧在告诉你该怎样谈恋爱,精明的商家在告诉你什么时候该给情侣送什么礼物,婚礼上的司仪甚至会告诉你用什么样的套路拍出来的婚礼录像效果最好,虽然你可能根本不会去看结婚录像,但是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你不得不听从司仪的指挥,连你的爱,都变得标准化了。
太多的应该,最后变成了僵化,太多的应该,限制了我们表达自身的情感。
成长性思维就不会出现以上的情况,它是以一种向前,努力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一个人,不会有太多的规束。人的习惯,是思考一件事重不重要,而不是去思考这件事能不能控制。而这种思考方式,会把他们的目光引到对最终结果的担忧上,而不是此时此刻的行动上。
人类是短视的,人们往往高估短期剧烈变化的效果,低估长期缓慢变化的作用。
你一旦接受了暗示,你很聪明,你的能力是固定的,就会停滞不前,不愿意再去挑战,而如果接受的暗示是努力,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自己想要的,就会充满信心,最后达成自己的愿望。
所有的最后成果,都是由日积月累一点一滴完成的,你想完成的愿望是什么?就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而不是拿一种固定的思维去对待一切的事情,我们大部分人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的,先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现实,该树立怎样的目标。
以目标为导向,用成长性的思维看待事物,对待自己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