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军令部长徐永昌代表中国接受日本投降,此为军人最高荣誉。徐永昌论名气不如军阀大,甚至不如白崇禧,何应钦大。但论实力,徐永昌不在二人之下。
民国时期的军阀都是有地盘的,如果战国一样,经常合纵连横,还要抗日,情况更加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属于国家的军队,只有属于军阀的军队,包括中央军也是蒋介石的部队。天天打仗,今天姓张,明天姓吴,一个将军倒戈来倒戈去,遍地都是。在1927之前,西北军阀只知道有冯玉祥,其实还有第二军的孙岳,续西峰等独立军阀,只是冯声势最大,还发起过北京政变,把曹锟赶下台,于是冯被称为西北老大。在孙岳军中的二号人物就是徐永昌,所以说徐很早,辈分和白崇禧差不多。只是孙岳比较衰,死的早。徐永昌苦出身,后来读陆大,跟随孙岳创业。徐读书多,有古代文人作风,国家忠义看得很重,深受儒家影响,是个爱国者,行事也和蒋一样,遵循王阳明哲学。其最可讲的故事有这几个:
第一回,孙岳联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当时徐手中的军队是孙岳的主力,徐不同意就干不成,孙岳说了好几次,徐认为以下犯上不妥,不肯,但最后加了一句,“你问我行不行,我不同意,但你命令我,我照做”,于是政变就成了。徐也因此暴得名声。徐对主将孙岳一直忠心。
第二回,孙岳生病后,徐长期执掌第二军,寄居山西,阎锡山觉得徐是个人才,可以互相依靠,于是准予第二军客居山西,客客气气的以独立客军存在,很多人劝说徐投阎,孙岳已经没有前途了,徐就是不肯,知道孙岳病死,才去旗号,与晋军合并,归入阎锡山门下。徐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把手下的部队缩编,全部汇报给阎,自己辞去将领,专做文官。这个决定非常有勇气,当然也是徐真不愿意当一把手,觉得累心,总是打内战。裸退让阎锡山安心,从此成为阎的左膀右臂。
第三回,中原大战,阎锡山问徐的意见,徐明确反对,一是不愿意打内战,二是也打不赢,军阀都是乌合之众。但还是那句,“你问我,我不愿意,你叫我去,我就去”。于是徐率晋军参加中原大战,果然一战即败,还好徐做了退路,总算全身而退,晋军主力仍在,老本还在。
第四回,中原大战后,阎锡山被通缉,被迫离开山西,此时蒋意图收编徐,特意立徐统领山西,但徐深知阎更合适,上下疏通,把阎迎回山西,自己继续向阎汇报,阎因此集中精力建设模范山西。这是忠义的表现。
第五回,徐这样的军事能力和爱国忠义,很符合蒋的审美价值观,于是徐被调入中枢,任命为军令部长,抗战8年,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不争不抢,还小心翼翼维护着中央和北方军阀之间的裂痕。
1945年,代表中国受降,军人最高荣誉。更牛的是,徐抗战后马上生病隐退,因为看到了内战的影子,还是不想打内战啊,于是辞职去做了陆军大学校长。当然后来还是被蒋揪出来去帮忙打内战。
1959年终老台湾,位数不多的陪蒋走到终点的杂牌军军事将领。
徐忠义爱国,良臣巨辅,职业军人,职业经理人之典范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