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百味
没有动态的日子,也在认真生活

没有动态的日子,也在认真生活

作者: 拾壹调频 | 来源:发表于2020-08-24 22:39 被阅读0次

    引言

    之前看到过一个朋友的朋友圈签名,当时一下子记住了,是那种不多见且直击深心的文字,写的是“没有动态的日子也在认真生活”。我爱极了这类能够定得住我拇指的文字,像是有一个人终于打破了“沉默的螺旋”,对那些看似约定俗成的事提出了异议。于是,滑屏的手停止了机械化地运转,思维开始变得活跃且可爱。

    01

    从“没有动态的日子,能认真生活吗?”到“既然想认真生活,可以没有动态吗?”

    在身边的好友当中,有两个关闭了朋友圈。

    问她们原因,其中一位朋友H是为了控制自己少看点信息,多花时间在学业上,属于自己非常要好但又深知自控力有限的女孩子。另一个朋友Z,想让自己远离观察他人与被观察的怪圈,说白了,想要花更多的时间感受自己的线下生活。

    其实,他们关闭朋友圈的理由异曲同工——试图专注于自己的世界,主动减少外界的纷扰。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的人,前提是他们一直都有事可做,生活相对丰富,不刷动态也有另外一二三四件事等着他们。”坦白地说,我也曾这么想过,直到自己身边有这样的人出现,真实地了解后,才逐渐意识到这个“前提”是“伪”的。

    每个时代都会衍生出专属于这个时代的特定产物,思维逻辑也是一样。话是我自己总结的,还蛮有意思的。上面提到的“前提”,算是21世纪的一个特有逻辑。▼

    一个九零后或者零零后的网络原住民,当Ta得知一个同龄人极少地关注网络里好友的动态,那么Ta往往会判断:这个人应该有很多可以做的事,由于精力有限,没空刷动态。一定是个生活很丰富的人吧!

    可真的是这样吗?

    大二的时候有一门专业课叫新闻业务通论,老师要求我们选定一个新闻选题,对其进行深度挖掘,持续性报道。我们小组选的是“国人旅游心理面面观”,我们发现其中的两类人有着不同的说辞,一类人“因为要上班所以选择不旅游”,还有一类人“因为要旅游所以选择请年假”。

    类比到我们现在的话题上,21世纪的特有逻辑是——因为生活丰富,所以选择极少关注动态。当然了,此处仍然存在另一个逻辑——因为选择极少关注动态,所以才有更多的时间拥怀自己的生活。后者很好地符合了H和Z的状态。

    等你回过头再看文章标题的时候,你可以学着反过来问自己:既然想认真生活,可以没有动态吗?

    我不是为了去评判“刷或发动态”这件事的对错,而是想说,不要总把前提归因到你无法改变的客观事理上,时间久了,你会沮丧自己对世界的控制力越来越弱。

    就像人们常常反感找借口的行为,因为它会像一条鞭子抽打在我们的身上,无形中向说者与听者传达着——因为XXX的发生,作为人类,我无能为力。

    02

    这些“逆潮流”的人,看似任性,实则坚定

    当大部分人都习惯于日刷动态时,H和Z的做法显得有些“逆潮流”。

    这个世界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永远不会给我们一个绝对的是非对错,正如,“逆潮流”也可以很迷人。现在的社会,不缺的是挤破脑袋往大城市钻的人。“你说这大城市的工作收入高、机遇多、基础设施也健全,它不想香吗?!”是挺香的,因此去大城市也是大部分人的心之所向。可这世上也存在为了圆梦去乡村支教的南大高材生,坚持六年帮助留守儿童。

    这些“逆潮流”的人,看似任性,实则坚定。

    《无问西东》里有一句话: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四组四字组合,在我看来,最关键的是“听从你心”,这四个字指导了剩余的十二个字。可这个“听”绝不是瞎听,你需要让你的心摸得清来路,也分得清去路。 

    03

    永远不要忘记把对自己的支配权留在自己手里

    中学的时候,诗歌鉴赏课上,老师特别钟爱于领着同学们反复感受诗句,然后从一首诗的字里行间挖掘出起码三个以上的主人公情感。结果,以至于过了这么多年,当我看到佳句时,还是会条件反射一样的看个好几遍,说来着实有些好笑。

    “没有动态的日子也在认真生活”,你品,你再细品,似乎在这个世界,有一个“常理”是:认真生活是要通过发动态来体现的。这也就是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约定俗成”。

    对于这个“常理”本身我无话可说,毕竟存在的事物都有它一定的道理,重点是我们需要来搞清楚,这个“常理”背后反映的心理是什么?

    传播学定理中有个理论叫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说的是人们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并从中体会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特定的需求”一定是多样的,比如,我们为了满足社交需求而发微信、通电话;满足娱乐需求下载玩游戏。针对“发动态”来说,它能够很好地满足我们的归属感。我对归属感的理解是六个字——被感知,被认同。

    下面分别来举个栗子,今天你家多了只小猫,你为此发了个动态,这是“被感知”,让人们对你周遭的事物有个“更新化”的认识;过几天,你逛到了一家宝藏店,里面卖的巧克力感人得好吃,你发了个“这家店的巧克力很好吃,推荐!”的动态,这是“被认同”,想要让人们也同样认可你的价值观或者你赞同的事。

    这时,擅长找反例的杠友就说了:“那些转求赞推文的,还有帮人做宣传的动态算什么?”

    在此不妨做个申明,以上是从“动态”二字的最本质角度去探讨的,特指Blog、Plog、Vlog这类以纯“分享”为目的的动态。

    现在有个很流行的词叫仪式感。我想,在一些人们的眼中,发动态的一个很诱人之处是,它能够在被感知与认同的过程中,无形增加人们的生活仪式感,如果这的确能让你获得快乐,那它的存在的确有必要。

    不过重点是,有没有发动态绝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在认真生活的标准。人们常说,“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差”,可是,我们的运气真的是笑一笑就能来的?

    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有直面约定俗成的勇气,说不定,你会发现,它只是个看似的约定俗成。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永远不要忘记把对自己的支配权留在自己手里。

    END

    文/ 拾      壹

    图/ Salt Sea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有动态的日子,也在认真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mvo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