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开始,就经常听见别人对我这样形容:本分。
我那边的本分翻译过来,意思大概就是:安静、不爱闹腾、乖乖听话听话的小孩。
激动人心的运动会上的高声欢呼和上课跟前后桌叽叽喳喳说话的时光固然美好,但我也怀念六年级备战小升初的日子,足够安静,足够让人静下心来做一件事。听到的,最多只是笔尖在纸张划过的沙沙声,书本翻动的声音,风扇转动的呼呼声,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
六年级毕业的夏天,村上突然开放了一个图书馆。说是图书馆,其实只不过是某个村上居民的家里有两个放满书本的大书柜。而我那时最大的乐趣,就是每天的傍晚在公共水井洗完衣服后,跟村上的小伙伴一起去借上两本书。打一盆井水到房间,坐在床头,脚泡在水桶里,然后阅读那些书,直到困意来袭。那个暑假几乎每一天夜晚,都是如此度过。
我的家里,除一年级刚刚学习写日记的时候,妈妈买给我一本短篇的类似“优选作文”的书以外,再也没给我买过别的书。而在那个小图书馆出现以前,我看的书都是读初高中的哥哥姐姐送我的,摞起来,也有我半人高,什么《五百字优秀作文》啦,《精选范文》啦之类。
图书馆的开放对我来说,像打开了一个新天地。六年级语文课本上讲的《悲惨世界》,《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等等,都是在那个图书馆看完全文。
最后一次去借书,是在初一,其中一本书是《美丽的乔》。也是从那本《美丽的乔》开始,我对动物,特别是狗,对它们的看法开始不一样起来。对生命开始充满敬意,明白它们原来也有思想,也有感情。
后来因为学习任务日渐加重,不再去那个小小的图书馆。我看的书,更多是同学间互相用蓝牙传播的小说,或者是个别土豪同学在报刊亭买来的霸道总裁文。没错,那是一个资源贫乏的时代,学校里的图书楼我极少光顾,并且懒。
现在在大学里,有了相比较中学大很多的图书馆,可以外借一个月,种类也多了很多。大学的晚自习不像中学时需要老师讲课,所以有了很多空闲的时间。
我以为终于可以有时间,有地点,有资源去看一本书。只是没料到的是,没有老师讲课,所以同学们都特别的吵闹。而我是讨厌吵闹的,甚至讨厌有那些细微的声响。比如嘴里粘稠的声音,无休止的窸窸窣窣,时不时蹦出来的笑。它们无时不刻折磨着我,它们足以让我崩溃。
可能因为我的自控能力不足?
我失去静下心去读书的能力,在吵闹的地方,阅读障碍症开始出现,一行字,我看到的顺序是倒过来的,老半天才能艰难地看完一页纸。有时候听大悲咒能让我稍微平静,如果能够点上一根檀香的话,可能会更好。显然,这是在做梦。这样的话,同学们以为我要成仙。
如今平静的感觉,来源于熄灯后的寝室。当躺在黑暗中,平静感便慢慢蔓延,紧绷的神经也开始放松。因为乐于享受平静的感觉,我就认为这样美丽的时光用来睡觉简直是浪费时间。这大概就是我长年黑眼圈出没的原因吧。
我的愿望,是世界少一点聒噪,图书馆里“禁止喧哗”的规定是完全正确的。
人们为何要如此浮躁呢?
喧哗吵闹是否能给人们带来快乐?
安静地读书不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