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米有幸拜读了李雅老师写的《文字讨好症》。
原文精彩摘抄
有一次,闺密拿着她和男朋友的聊天记录来找我评理:“我给他分享好玩的东西,他就给我发了‘哈哈哈’3个字!”我大为不解。见我不说话,闺密开始给我讲:“3个‘哈’代表敷衍,6个‘哈’代表关系不错,8个‘哈’才是真的觉得有意思!”
但“文字讨好症”有时真的会让人倍感疲惫。记得某天我下班到家很累,快睡着时,客户发来信息,说对这次提交的方案不是很满意,需要大量修改。
我立马从床上坐起来,开始给客户逐字逐句地发信息安抚。“××您好”,边写还要边加“~”,在必要的语句后加上“哒”“滴”等看似热情洋溢的语气词,并在适当的位置加上“抱拳”的表情符号,写完后,再逐字逐句检查,整体又读了3遍。
深更半夜,只见我的双手在手机上不停地敲字,心里不断地默念,又在手机上不断地删除,但凡略显严肃的词语都要通通替换成温柔的词语。在我最终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我感觉整个人都要被“抽干”了。而我当时内心的情绪和文字传递的情绪有着天壤之别。
互联网时代,“文字讨好症”背后是人们想要努力消除冷漠和敌意的心理,所以令人不忍苛责。只是原本正常的对话在这种“文字讨好症”的对比下,反而被误会成冰冷、突兀了;本来传达信息的语言,由于承受了太多废话,增加了沟通成本,也降低了沟通效率。
【作者】李雅
【摘自】《环球人物》2023年第2期
【来源】《读者》2023年第11期
【资料】学习强国-强国号发布
【米语】我的回复是“收到,谢谢(后加两朵花和一个笑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