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90后的成长故事
那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后来呢 | 和100个陌生人吃饭

那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后来呢 | 和100个陌生人吃饭

作者: 闫晓雨 | 来源:发表于2020-02-16 11:37 被阅读0次

    和100个陌生人吃饭第五期

    文:闫晓雨

    距离新世相发起#逃离北上广#那场声势浩大的活动已经过去了三年。

    这三年里,随着更多90后、95后真正意义上步入社会成为职场的中坚力量,关于青年文化的话题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不论是年轻人的租房、婚恋、职业发展、原生家庭、现实与理想的困顿……还是关于发际线和性生活的媒体化调侃,话语中心的背后,其实是这个漩涡时代里年轻人们的一场集体觉醒。

    引起共鸣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热点,而是我们每个人真真切切参与到的生活啊。

    关于「那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后来呢?」,这几年我自己亲身经历和见到的故事也很多。

    这篇文章更趋向于一个开放式讨论,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不同,并不能说什么样的选择一定是对的或错的,但往前走,总能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更适合自己的。

    北京还是那个北京,但我不一样了

    Sharon是一名互联网电商产品经理,俗称“产品狗”。

    毕业快五年。

    在三年前离开北京,前往杭州,在那边呆了两年,在去年冬天选择再次回到北京。

    北京——杭州——北京,地理坐标的迁移,亦是一个自我的重塑过程。

    Sharon八点半下班,赶到三里屯差不多已经快九点钟。是互联网公司的正常状态。

    我们去了一家外国人很多的西餐酒吧,点了橙汁、苏打水和沙拉,两个不胜酒力的人犹豫之下还是选择软饮,聊天气氛倒很自在,见面没多久我就问了自己最好奇的那个问题,“为什么离开北京之后,又选择回来?”

    “其实没那么复杂,只是不同阶段的不同选择。”

    “两个城市都有我喜欢的地方,喜欢北京的秋天,也喜欢杭州的春天。我怕冷,理想做一个可以南北半球迁徙的人,也正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Sharon身上有种传统家庭教育出身的正气和整齐,看起来规规矩矩的,外表文静、温和,但能做出两次回到北京这种折腾选择的人,内心里一定住着另外一个反差感极强的小孩。

    Sharon是在东北读的大学,毕业之后就来北京了。

    那个时候的她还在继续扮演着自己从小到大的乖小孩模样。因为太习惯眼前的世界了,才会对许多事情无法产生直接的惊奇触碰。

    朋友们一起去酒吧玩,气氛浓烈时,大家忍不住跑到楼下的舞池里跳舞。Sharon坐在二楼的座位上,表情和身体都是僵硬的。

    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想来拉她一起去跳舞,她感觉别扭极了,摆摆手,打死都不要去。

    当时她以为自己是不喜欢这种场合的——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她才弄清楚那种别扭来源于何处,并非厌恶,而是你的身体本能地想要跟随音乐律动,你却用自己的教育、经验、和惯性选择来强压着她,锁住她,不舒服感是反噬。

    有时,如果你不做些看起来“错误的选择”,就只能不断与真实的自己错过。

    那一年因为雾霾过于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工作变动,Sharon突然冒出想要离开北京的想法,在此之前,没有过多铺垫。

    投简历之后没多久她就跑到杭州去面试了。

    “决定离开北京”这个节点对Sharon来说是个关键性突破吧。

    一个人的成长,是从敢于和过去说再见开始。

    杭州的那两年充满了可能性。

    在新公司,团队气氛很棒,小小的办公室里,大家的座位挨得很近,日常的头脑风暴和偶尔窸窸窣窣互相说话递零食的感觉,让Sharon莫名想到高中校园。

    是青春的感觉啊,全情投入的纯粹的燃烧。

    关于杭州的美好记忆是一块色彩斑斓的拼图,在朋友开的民宿里微醺大笑,手机里存满一只叫“叮当”的猫的照片,十月的杭州飘满桂花香,干净的街道上从植物到路人都是勃勃生机,令人充满希望;

    还有和喜欢的男孩子,在月全食的夜晚,顶着肿胀的蚊子包,两个人站在楼下从凌晨两点聊到凌晨六点的浪漫时刻。

    所经历,即所得。

    Sharon带着这些片段重新回到北京,才有了今天坐在我面前的“Sharon”。

    “你觉得第一次来北京和第二次回来北京,有什么变化吗?”

    “改变的不是城市,而是自己。”

    北京还是一样有它的闪闪发亮有它的迷惘惆怅,地铁拥挤如旧,年轻人来来往往,但当我此刻站在三里屯有风的夜晚,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

    准确来说,是“内心的那个小孩又重新生长出来了。”

    她是二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机会和晓莉面对面认识的,真实的自己。

    离开了北上广,金子可能找不到地方发光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去年,也离开了北京。

    回到了大家原本觉得势头还不错的二线城市。

    但她在回去没多久之后曾发表过这样一段动态:“认清了一个现实。我的光环是北京这座开放的城市赋予我的,离开了北京,没有机会的加持,我一文不是。”

    客观来说,北上广的优势并不在于城市设施,如果单纯的选择舒服的环境去生活,杭州、成都、苏州或厦门都是什么都不缺还更各具特色的好去处。但若是论起教育水平,精英人才的流通,以及最新潮的行业发展趋势和顶尖信息观点的融合,确实北上广自带光环属性。

    站在风口,是危险,也容易先摘得果实。

    背靠大树的是安全的,但蚁穴竞争并不会比想象中来得更轻松。

    尤其对于某些特殊职业来说。

    “离开了北上广,因为机会太少,即便你是金子,也可能找不到地方发光。”

    并非夸大其词。

    拿我熟悉的行业来说,文化传媒,广告影视,这些工作集中在北京,大部分优质资源和成熟体系化的合作机会都在这里。甚至,一些朋友的文娱公司最初开在广州、上海,一旦到了某个阶段,想要继续上升拓展,势必要来北京占山头。

    这不是个人选择,这是行业走向。

    如果换一个城市,许多人可能都要面临转行。

    这不只是工作地点的变化,还是自我价值的重塑,人际关系的分叉与梳理,对过去跑道的自我切断,以及能否有信心再重新找到另外一条合适跑道。在你还有力气奋斗的年纪。

    有时候并不是想不想离开的问题,而是你没有办法离开。

    我那个朋友说自己有想过要不要重新再回北京,但因为考虑到男朋友,和将来结婚定居的问题,似乎也没有办法真的回来。

    愿前路永远有惊喜,回头依然有知己

    那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后来到底怎么样。

    不是一道简单的判断题。

    人在变化,时代在变化,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在变化,没有什么答案是标准的。就像今天坐在北京写这篇文章的我,也不知道,十年后的自己是否还在这座城市。

    互联网越发达,我就对输出这件事越警惕。

    因为世界更扁平化了,每天有无数的博主和公众号在给你各种解决方案,许多事情看起来变简单了,但是其中复杂幽微之处,落在了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缝隙里。

    说点和逃离北上广没关系的。

    那天和Sharon吃饭,聊起她的职业,产品经理,我们都觉得产品经理这个角色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是必须有自己的世界观,他才能通过梳理框架和功能点,把自己内心所向往的世界展现出来。

    一个不懂自己的人,是没有办法懂产品的。

    又谈何容易让用户真正认可。

    其实任何事情都一样啦,没有内在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所做的任何决定都将走向摇摇欲坠。工作如是。恋爱如是。人生方向如是。

    我最近新认识的一个词是个光学单位,叫“流明”,从英语lumen音译而来,用来计算可以被人眼睛感受到的亮度。这个亮度是我们漫长生命里,对自我的认同,对外界新鲜事物的敏感度,是源源不断的经历和体验之下所捕捉到那一点点光亮。你也不知道它将去往何方。

    “经过这么多,我已经适应了改变本身,北京和杭州某种程度上,对我来说是一样的,它们都成为我任何时候回去都不会陌生的城市。”

    “找到了自己,去哪里,都可以。”

    聊到这里,我和Sharon一起翻阅着她手机里的照片,看到张大合影,是在她离开北京去杭州的前一晚,她们的同学聚会。

    一大堆人为Sharon饯行。

    年轻的脸上没有慌张,大家都笑得很开心,不论过去和未来如何至少那一刻是真的开心。

    “愿前路永远有惊喜,回头依然有知己。”

    -End-

    体验者:Sharon

    职业:产品经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后来呢 | 和100个陌生人吃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dp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