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你们不用叫专家过来,我承认报告是我写的” 不认字的汉娜在被告席上惊恐不安,揽下了所有的罪责,阴差阳错被判终身监禁。
这话出自《朗读者》,德国顶尖大学的法学教授、北威州宪法法院的法官本哈德·施林克在1995年写就,也是女主角一言定乾坤的致命环节(144页)。
董卿独立担任制片的大型朗读节目《朗读者》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2009年,凯特·温斯莱特主演了这部好莱坞同名电影,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捧起这本《朗读者》,源于自己喜欢朗读。那日在图书馆看到它,封面设计上有两个黑色的小圆孔,像一双窥视的眼睛,暗示表象背后深藏的秘密,于是,情不自禁地翻开了它......
15岁的少年米夏埃尔,因患黄疸病在路边呕吐,路过的女主人公汉娜她帮助他清理干净,将哭泣的米夏埃尔拥在怀里。
病好以后的米夏埃尔在妈妈的建议下,买了鲜花去汉娜的家表示感谢,无意瞥见了在阳台穿丝袜的汉娜,青春期的他被汉娜丰满的身体吸引,再也挪不开眼睛,而汉娜也发现了男孩的秘密。
躁动的少年一周后又一次站在了汉娜的家门口,一切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就在那一晚,15岁的少年爱上了36岁的汉娜,这段相差21岁的畸恋由此拉开了序幕。
随后的几个月,他们就像所有的情侣一样幽会,一起洗澡,做爱,旅行。每次亲密前,汉娜都要求米夏埃尔为她朗读,从《奥德赛》开始,到最后两人一起探讨《战争与和平》。
汉娜是一个全神贯注的听众,她跟随情节,或愤怒,或轻蔑,或赞许。那段时日,是米夏埃尔最甜蜜的回忆。但在相处中,汉娜偶尔突如其来的焦躁和莫名的发火也让米夏埃尔迷茫,他在对汉娜的沉迷和青春的叛逆中拉扯时,汉娜却神秘地消失了……
再见面,是七年后的法庭上,汉娜站在被告席上,因为在二战期间她做过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罪行是:在一次大火中没有打开铁门,导致300多名犹太人被活活烧死。
让汉娜及另外四名被告站在被告席上的,是一本关于这段惨痛历史的书,作者正是当年在大火中幸存下来的母女中的女儿。米夏埃尔以法律实习生的身份,参与了这次审判的全过程,同时,汉娜神秘消失的真相也终于浮出了水面:她是一个文盲!
不会认字也不会写字的汉娜,为了逃避与笔迹专家的当场对质,承认自己写下了当年的那份报告,被判处终身监禁。
汉娜的身份让米夏埃尔感到羞耻,他也因此背负了一生的阴霾:婚姻失败,性爱受挫,事业受阻。他永远无法停止将他和妻子的共同生活同他与汉娜的共同生活作比较,他在每一个交往的女伴身上寻找汉娜的影子,因为亲历了汉娜的案子,看到起诉和辩护以及判决被可笑的简单化了,他对自己的法律专业也产生了质疑,根本无心胜任相关工作,最后,在一个小房间里从事法学研究史的工作。
令人欣喜的是:正是通过研究历史的工作,米夏埃尔意识到自己必须重新出发,于是他重读《奥德赛》,同样的,他也再次为监狱服刑的汉娜朗读,寄去了录音磁带。
监狱里的汉娜也依照米夏埃尔寄去的磁带,学会了读写,也正是因为她学会了读写,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当年犯下的重罪,她选择在出狱前自杀,将自己一生的积蓄捐给当年在大火中幸存的那位女儿,也就是那位女作家,完成了自己的忏悔与救赎。
贯穿全书的是主人公米夏埃尔对自己内心的审视,他审视自己的成长,与家人的关系,与汉娜的关系,与社会中人的关系,对战争的思考,对历史的触及。审视令他痛苦,他在痛苦中挣扎,在挣扎中成长。
《朗读者》如此轰动,网络上有很多优秀的解读,提笔写读后感,需要巨大的勇气,既怕拾人牙慧,也恐东施效颦。不过,正如主人公米夏埃尔在文末所说,写下他和汉娜的故事,是以一种完整完美准确的方式将它放下。同样,我也需要在阅读之后,以写读后感的方式将它放下,因为,米夏埃尔一生的挣扎和汉娜大半生的逃离,实在太过沉重。
作为女性读者,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相差21岁的他们之间是爱情吗?米夏埃尔为何背负一生的阴霾,他为何放不下汉娜,汉娜在他的成长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所以,在我自己有限的认知里,我试着梳理了一下两位主人公。
米夏埃尔
一位15岁的少年。青春的懵懂,性意识的萌发,渴望外界的尊重。然而,就像所有的人都要经历成长中的阵痛一样,他迷茫,也不自信,他不喜欢自己的外表,自己的举止,他穿的是一位有钱叔叔的旧衣服,眼镜是医保公司认可的廉价式样,头发像蓬乱的拖把,认为老师和同学不把他放眼里,他否定了自己的一切价值,但他渴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英俊聪明、头脑冷静又值得钦佩的人。
在家庭方面,他有四个兄弟姐妹,父亲是哲学教授,拥有绝对的权威,不敢靠近。在他看来,除父亲以外的家庭成员,在父亲面前均像猫狗,只喜欢逗他们玩,却不愿意为他们付出更多。大哥也给了他无形的压力,认为大哥哪方面都胜过他。显而易见,少年需要家人的关注,需要外部世界的肯定,奈何父母精力不够。
汉娜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了他的生命。面对未知世界的试探,汉娜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像是带领他冲破重重迷雾的战士,完成了他从少年到男人的成人礼,完成了他成长中自我价值的肯定和人格认知的重组。汉娜给了他力量,给了他信心,他不再是妈妈的“乖宝宝”,是名副其实的男子汉,他充满自信,学业顺利,老师认可,同学们喜欢他,父母对他放心。
他内心情感的空洞被填满,信心百倍精力充沛,他感觉自己已经和过去告别,迈上了新的台阶,愿意理解小妹在排行中最小的不容易,愿意理解大哥的满腹牢骚,愿意理解父亲对孩子们的疏远。犹如迷失在森林中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这一切,都是汉娜带领他完成的。
心理学上说,人类寻找爱情其实就是在寻找童年既定的图式,也就是在寻找妈妈的感觉,无论男女。
米夏埃尔对汉娜最初的萌动就是源于汉娜母亲般行为投射。他在雨中呕吐,她温情相助,她帮他洗澡,让他想起小时候妈妈为他擦洗身体,他很享受这种“宠爱”,汉娜对他性爱的调教,情欲让冲动的少年无法自拔,汉娜既是母亲也是情人的角色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尽管他意识到汉娜是一种病,让他羞耻,但与汉娜决裂就是对自己的否定,他不能忍受自我否定的痛苦。
从汉娜神秘消失,再到法庭上的相遇,他痛苦自己被汉娜利用,然后又被抛弃,挣扎要不要对审判长说出事情,以减轻汉娜的罪行。最后他选择了逃离,选择让自己回归平静的生活。汉娜既是他痛苦的根源,也是他宁静的港湾,所以,当他意识到自己必须重新出发时,汉娜又一次给了他宁静的力量,他再一次为汉娜朗读,他再一次聚集起所有的力量,重新启程。就像他说的,把那种渴望锁定在汉娜身上,却不是针对汉娜,那是一种对回家的渴望。
汉娜
一位极度自尊的女军人。她一生都在逃离,两人的相遇,就是汉娜逃离到米夏居住的城市才发生的。她的逃离,是为了掩饰自己不认字的羞耻。
其实换一个角度看,汉娜是一个自律,敏感、上进、渴求知识的人,而且她还有一个可以称为高贵的品质,那就是做她自己。
在米夏埃尔看来,尽管她动作看上去笨拙迟钝,但她忘却外部世界、关注自己内心节奏的那种平静、流畅、优雅,深深地吸引了他。就算是在后来,站在法庭上接受本不该属于她的宣判的那一刻,她也是姿势笔挺目不斜视,尽管委屈疲倦,却还是傲慢地接受着自己的选择。
汉娜的极度自尊,体现了她对文化的憧憬。所以,在集中营她让人为她朗读,让米夏埃尔为她朗读,她是那么专注投入,她愤恨《一个饭桶的生涯》中那个饭桶消极的人生态度,她认为税务员这个职业是多么的美好,那一刻她应该是联想到了自己,因为她自己没有文化不认字,只能做一名有轨电车的售票员。
她称米夏埃尔“我的小伙子是个大学生,等他长大了,将是一个著名的......”可以看出来,米夏让她感到骄傲,她在米夏身上找到了自己不具备的东西,既为拥有米夏而感到骄傲,也让她变得更为敏感,当得知米夏认为读书无聊时,她突然大发雷霆,并威胁他如果不认真读书就不要去找她。
在米夏的家里,她徘徊流连在米夏父亲的书架前,用手指轻轻划着那些书脊,询问米夏以后会不会写那样的书,那一刻,她是欣羡的,也是自卑的,应该说她一直都是自卑的,那是她的痛点,谁踩到她的痛点,她就极力维护,就像她看不懂米夏留下的字条而突然发飙用皮带抽打米夏。
正是因为极度的自尊,又不愿意暴露,她回避了在西门子公司晋升的机会,而成了女看守,主动卷入了当年集中营的惨案中,正因为如此,她又一次回避在有轨电车公司晋升的机会,为避免在司机培训时暴露自己的弱点,又一次仓皇逃离,带给米夏一生的被抛弃感,也正因为如此,在法庭上为不暴露,把自己送进了监狱,而且是终身监禁。
汉娜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坚守了不该坚守的。就像米夏提出的疑问,如果汉娜的动机是害怕丢脸,那么为何不选择文盲这种无害的丢脸,而去选择犯罪这样的丢脸?倘若用那种维持一辈子谎言的干劲用来学习,恐怕她早就学会认字写字了。
令人感动的是,汉娜在服刑期间,她终于勇敢面对自己,借助米夏给她寄去的录音磁带学习写字,她的房间堆满了书,毋庸置疑,阅读扩展了她的视野,她阅读到了那次大火中幸存者的著作,以及有关集中营的专业文献,也正因为她阅读了这些文献,意识到了自己生命的沉重,犯下的罪孽。
现在我来回答,他们之间是不是爱情,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他们各自在爱情中成长,而且,在米夏心里,那是一份升华为亲情的爱情。
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并用尽全力去维护。
而朗读,成了跨越无知与文明之间鸿沟的桥梁,两位主人公均在朗读中各自找回了迷失的魂灵。
对战争的思考
战争,是人类最愚蠢的暴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压出血肉模糊的记忆。在战争中,渺小的人类如同蝼蚁,各自逃窜却无人幸免,人们在战争中冷漠,在冷漠中麻木,在麻木中疲倦,在疲倦中自保,谁又有资格去苛责谁?死者已矣,生者,还要继续!
灰蒙蒙的天,伴随我划下最后一个标点,仰头望向天,细密的雨斜打在脸上,凉凉的触感提醒我,记录该结束了。
生活需要仪式感,写下了四千字,和自己做的密密麻麻的四篇注解也是一种仪式,证明我读过,感受过,唏嘘过。然后,合上书卷,继续奔赴下一场文字之旅。
正如米夏埃尔所说“在经历各种各样动荡迷茫之后,抵达的这个目的地,却是通向另一个目的地的起点”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