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读书
三打白骨精中的教育思考

三打白骨精中的教育思考

作者: 点星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5-25 23:02 被阅读0次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经历的人,看同一作品都会有不同感悟!其中的味道谁能够解读?譬如我在看《西游记》时的感受,随着自己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也会有不同!少时看西游,满眼的都是悟空的变化多端,神通广大,刺激的打斗场面,很嗨!遇到文中的对话,具体的场面描写,都是一目十行,但求结果,无关过程和细节!

    于是被拍成电视剧的《西游记》,自然吸引人眼球。当然,86版的《西游记》,还是值得肯定的,它给我们童年带来了无尽的回忆和欢乐!我们要感谢那一批专业敬业、精干务实的演员和工作人员,更要感谢杨洁导演,当年拍出的《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话,造就了89.4%的收视率,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的电视剧,依然百看不厌,成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前不多久,惊闻杨洁导演去世,享年88岁。为纪念这位才华横溢的传奇导演,央视让我们再次去重温经典——重播86版《西游记》!

                       

    那天中午午餐时分,我看了其中的一集——“三打白骨精”,依然是那么精彩,那么感人,尤其是悟空忍痛离开唐僧时的场面,当那曲《吹不散这点点愁》响起时更是泪眼婆娑!(泪点太低吧!)不过,与以前不同的是,此时的我多了一份思考:在打死真正白骨精前的几次事件中,唐僧没错,因为他看到的就是被打死的几条人命,他相信了自己的眼睛!(说明眼见不一定为实啊!)悟空也没错,他看到的就是妖啊。当然,队伍里面八戒是多事好事者,沙和尚是老好人中间派,他们在悟空被驱事件中也要担一定的责任。但是,事情发展到最后,被打死的白骨精已经现了原形。唐僧在已明真相后为什么还要执意写下贬书,赶悟空走,原因何在?仅仅是“眼界”问题吗?其中的意味耐人寻味!还是去看看原著吧!

    此情节在原著《西游记》的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里有几个词语耐人寻味,唐三藏是受到了尸魔的多次“戏”弄,于是心生不快,或者说由嫉妒而生“恨”意,为什么你孙悟空就那么牛,我就那么傻吗?偏偏是你说的对,我就弱智吗?于是以驱“逐”美猴王而发泄之!

    是真的吗?且听分析,第二十七回的前一回是“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在这一回,悟空惹了地仙之祖镇元子,吃了一个哑巴亏,无奈之下不得不请观世音菩萨帮忙,才化解了此事。在这一回中,悟空要去寻求救树的仙丹,唐僧却怕悟空一去不回,师徒有以下的对话,三藏道:“此去几时回?”行者道:“只消三日。”三藏道:“既如此,就依你说,与你三日之限。三日里来便罢;若三日之外不来,我就念那活儿经了。”在这里,师徒之间就已经开始产生了信任危机。当唐僧离开五庄观,进入尸魔所在的那座高山时,文中是如此描述,“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并且还骂过不停。”一个说肚中饥饿要化斋,另一个说化不到斋;一个不相信,另一个又是说的实情!为什么会产生分歧,信任出现了危机!所以,悟空三次打死妖怪后哪怕再三解释自己打死的是妖,唐僧都不相信,因为师徒之间没有了信任,此其一也!

    我想到师生关系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莫不如此。老师不相信学生,不敢放手,也不愿分手;学生对老师只有一种当面的畏惧,课下更不相信老师的“谆谆教诲”。师生之间实现不了双赢,更不存在双方的共赏。当学生出现了问题时,怎么办?老师只有像唐僧一样,“念紧箍咒”,念上三天三夜,看你收心不?于是,表面上看,师生和谐共处了,但双方已经貌合神离,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妄谈“教学相长”了!

    其二,唐僧坚持己见,过于固执。当尸魔第一次行凶,悟空要除害时,唐僧却固执于自己的眼力,说:“你这猴头,当时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乱道!这女菩萨有此善心,将这饭要斋我等,你怎么说他是个妖精?”悟空继续解释,并且用自己切身的经历来说明,但那唐僧还是不肯信,只说是个好人。后来,误会加深,唐僧驱逐悟空,毫不留情,那种固执,那种死脑筋非常人所比。教育中最怕的就是这种思维定式——不愿接受不同意见,不愿改变现状。教育界只要有风吹草动,抑或是有新的变革,一大批同仁就要讽刺,就要谩骂,瞎折腾什么?几十年的教育教学不就是如此吗?固执,盲目的自信,明知可为却不为,这是制约一个老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其三,一网友说了一点理由,唐僧是在“维持家长作风(权威)。”当悟空被逼无奈,行将被赶走时,说,自己如果被赶走,谁能够保师傅西天取经成功。唐僧立马发怒,说:“这泼猴越发无礼!看起来,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净就不是人?”大圣一听这话,“止不住伤情凄惨,”唐僧为维护自己的师傅权威,哪怕搭上西天取经不成的结果也在所不惜,这也是够绝的了!自古以来,师道尊严必须摆在首位,师傅必须颜威词厉,要常常以一种真理的代言者出现在学生面前。我想,学生对于老师要尊重,这不可否认,但这不代表老师就可以坦然地享受这一对待。尊重是双方的,只有存在一种对等的尊重,尊重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否则,那只是一种言语的过誉而已,何谈尊重!

    其四,唐僧迷信佛祖。这一点,在原著里是没有的,是在电视剧中加进去的一个细节——当唐僧还在犹豫之时,天空飘下一张黄表纸,上书“恶徒不除,难取真经!”本是一张毫无根据的黄表纸,但是唐僧却相信是上天的安排,尤其迷行佛祖,认为是佛祖显灵,指点迷津!于是,更加坚定了驱逐悟空的决心!也更加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悟空就是劣徒一个,既伤害几条人命,又不服管教,对抗权威,天理难容,pas他合情合理!

    这是我们教育人最应该警惕的一点!现在自认为懂教育的“佛祖”很多,教育就是一个被压在五指山下的“猴子”,任谁都可以抽几鞭子,玩耍几下。局中人由于被压的年月太久(何止五百年),要么习惯了,要么祈望着另一个“菩萨”(譬如“观世音”)来挽救劳苦大众;局外人更是逍遥自在,指点江山,说不定能够尝上一口“唐僧肉”呢,那就长生不老了!

    其实,迷信过度,就没有了方向性,目标性。你越努力,越离教育的本源越远,南辕北辙而已!所以,做自己心中的“佛”,把握教育的基本常识是大道。李镇西老师就说过,“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越来越多清醒的教育者呼吁,教育要回到原点,遵循常识。”

    最后,还是借用李镇西老师的一句话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吧,“保持朴素,遵循常识,坚守良知,就是在追求教育的真境界。”真经虽难取,但在教育的西天路上,我们还得一路向西,结伴而行,合作共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打白骨精中的教育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ft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