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由“一担”反映出的三个问题

由“一担”反映出的三个问题

作者: 心安生莲 | 来源:发表于2019-03-27 15:49 被阅读0次

             

        第一次月考,紧张而有序。试卷发下去之后,孩子们个个埋头答卷,教室内静悄悄的,只听到沙沙的写字声。

        我坐在讲台上,大体浏览了一遍试卷,感觉没有什么难度太大的题,就批改起了昨天晚上的作业。期间,有孩子上来询问有关试卷印刷不清楚的问题,我进行了集体订正。然后,学生答卷,我批作业,时间到了,收卷。整个过程安静有序,有条不紊。

        试卷交齐后,趁着学生们站队的时间,我找出两个优秀孩子的试卷相对比着批改了起来。这两个孩子平时成绩突出,出错几率小,只要他们两个的答案是一致的,一般就错不了。两份试卷一对比,心中暗从高兴:做得不错嘛,两个满分!于是就照着他们的“标准答案”批改起来。这时,比我们早一点放学的女儿来到班里找我,看到我在批试卷,一脸不悦,趴在我耳朵上说:“最后两道题,我做错了!”我倍感意外,浏览试卷时我记得最后两道题就是求水桶的表面积和体积,这样的题都做错了?岂有此理?“最后两道题做错了?”我的火气噌地上来了,语气肯定好不到哪里去。闺女见我这幅模样,连忙指着试卷对我说:“我和这份试卷的答案一样,但是这样做不对!你看,这里有个“一担”,考试时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现在我知道了,“一担”水桶就是两个水桶,我只算了一个的,所以就错了。你也批错了!”闺女这么一说,我定睛一看,可不是嘛,题中明明白白的写着:做“一担”水桶需要多少铁皮?这“一担”水桶能盛多少水?我浏览试卷时没有仔细看,没有发现这一题中还有这么一个“陷井”。我闺女是看到了,不明白“一担”是什么,我班的学生看到了吗?明白是什么意思吗?我抬起来问正在站队的学生:“最后一题中,那个“一担”你们看到了吗?”大多数学生一脸的茫然,也有回答看到了的。光这两道题就十分,情况不容乐观啊!

        送路队的途中,我问了其他几个班的数学老师,有的直接跟学生点明了“一担”的意思,有的是学生站起来问时顺便跟学生解释了,唯有我们班是收卷后才谈论的这个“一担”的问题。会有几人能做对呢?我心里没底,感觉要全军覆没。下午来学校继续批试卷,果然不出我所料:最后一题全班无一人做对,“一担”让全班沦陷。讲试卷前,我做了一个小调查:审题时发现“一担”这个信息的同学有多少?12人。全班只有12人发现“一担”这个信息,足以可见学生审题多少粗心!我接着问这12个人:“看到了,怎么做错了?”一人回答:“我以为是试卷印错了。”我无语。另外11人表示:不明白“一担”是什么意思。连个“一担”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可见是多么缺乏生活经验啊!“不明白为什么不问老师啊?”11名学生面面相觑,无一人回答。我心里明白:肯定是学生不敢问。这是我的原因:因为每次测试,我监考都非常严格,除了印刷不清楚的地方,都不许随便发问,遇到问题自己动脑思考。

        “一担”现象反映出我们班学生三个问题:一是审题不够用心,还需加强练习;二是严重缺乏生活经验。生活在五莲这样的小县城,大多数人老家都是农村的,居然不知道“一担”的意思,看来得多多体验农村生活;三是缺乏大胆质疑的勇气与能力。我鼓励孩子们:有问题就大胆发问,该解释的老师一定会当场解答。

        虽然这次月考,我们班因为这个“一担”,平均分最少拉了十分,但对于我和孩子们来说,感触和收获也不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由“一担”反映出的三个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gz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