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阅读稻盛和夫的第三本书。《心法》、《活法》、《干法》每一本都超级喜欢,超级有感受。如果说过去阅读了那么多书籍,较为深刻影响我的是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现在稻盛和夫的书对我的冲击力更大,他的每一句话都激起我强烈的感悟,“我不就是这样的!”“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原来是这样的。”一边汗颜,一边感叹看得太晚了。每次读到好书,那些颠覆我认知,发现自身盲区的书,我常常感叹,遇见太晚了,紧接着又感叹,还好,现在遇上了,不算太太晚。
史蒂芬柯维的书更多的是一种全新认知的吸收,稻盛和夫的书则是让人看到不曾引起自己注意的错误认知。看《干法》开篇文章,就连连感叹,“我不就是这样的啊”。
今日年轻人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在滋长,那就是不喜欢工作,厌恶劳动,并且还会尽可能地逃避工作的责任。有的人把“努力工作”“拼命劳动”看得毫无意义,他们甚至对积极工作的人报以冷笑和鄙视。还有许多人热衷于股票买卖,憧憬于“轻轻松松发大财”。年纪轻轻就想着脱离工作,享受生活。把这些当作人生目标的人正在日益增多。
把工作视作剥夺人性的苦役。甚至很多人干脆不求职、不工作,而选择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混日子,要不然就不务正业,靠打零工糊口。无固定工作的自由职业者的增加,是劳动观念、工作意识改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把工作看成不得不干的“必要之恶”,这种观念在私底下里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常识。
心里不愿意工作,但为了要吃饭又不得不干,抱着这种心态,很多人都希望工作轻松而又能多赚钱。不想受企业的约束,只重视私人活动的时间,指向埋头于个人兴趣,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富裕的时代背景之下,深深渗透到了年轻人群体当中。
年轻时候的我对工作的看法就是如上所述,贪图轻松,认为工作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我的精力、时间都应该投入到生活中,好好生活,享受生活,精心养育孩子,而不是投入心思在工作上。所以,承担工作任务,面临新的挑战,抱怨居多,烦躁情绪常常找上门来,也就是稻盛和夫所言感性的烦恼很多。
我是多么讨厌突发的、额外的工作任务,带着极大的负面情绪。对于荣誉,可有可无。有,既开心又烦恼,紧接着后面的事情肯定多;没有,乐得轻松。是的,过去的我就是稻盛和夫所说的“不喜欢工作,厌恶劳动,尽可能逃避责任。”
什么时候开始改变对工作的态度?大概是2020年吧。近朱者赤,当年读了许多专著,让我重审了自己的工作,重新思考我的生命价值。
对于这句“工作造就人格”,非常认可。我就是在喜欢上教书开始,人的正向力量越来越多。从那年开始,随着阅读眼界拓宽了,看得多,自然思考得多,开始观察身边的人们,对比大家的工作态度,寻找正向的力量。
要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就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用真挚的态度,正面面对生活、工作、经营中的现实问题,绝不逃避,拿出勇气,用良知去应对解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提高心性。
热爱工作,投身视野,在这个过程中,抑制私心,陶冶人格,鼓足勇气,贯彻正义,这样才能获得周围人由衷的信任和尊敬。
天职需由自己创造。这项事业的最高报酬不是别的 ,就是磨炼自己的灵魂,使它在人。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处高尚一点点。
当我专注工作事项,没有那么多的得失心,越来越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自己怎么做,竟然做得兴趣盎然。内耗少了,人轻松许多,哪怕有时事情多、压力大,感情烦恼少了,事情做得更加顺利。
“天道酬勤。只要热爱工作,只要抱着纯粹的动机、强烈的愿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能感动上帝,获得天助。因为这种态度符合天道,与天地宇宙的意志相一致。”
我愿追随稻盛和夫先生的理念,去践行,去看见,去证实,充实、愉快地过好每一天,从工作中完善自己的人格,获得积极的生命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