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相是什么?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相是什么?

作者: 匍匐爬虫 | 来源:发表于2018-11-16 15:49 被阅读0次

    中国有一组据说是北宋神童汪洙写就的《神童诗》,这组诗是五言绝句,朗朗上口,至今流传世间,可谓万古流芳。这首诗提到了中国的一个读书文化,所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古代中国,读书从来不仅仅是为了读书,它更多的是为了当官。由于士大夫阶层的发展、儒家思想的主导和科举制度的创立,读书入仕成了许多寒士和贵族参与国家政事和提升社会地位的有效通道。因此,大量的古代中国人通过读书考科举进而成为官员。

    官本位是中国的一个源远流长的思想。所谓官本位,就是社会上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价值观。发轫于秦始皇的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王朝促成了这一思想的发扬光大。在专制社会里,皇帝享有独一无二的权威。他被称为天子,神化为天帝的后裔,这与西方的君权神授思想别无二致。一切的官员从法理上来说都是代替君主统治管理百姓,因此所有官员的遴选理论上都应该是由皇帝乾纲独断,下至县令、上至百官公卿,一切官员的权力基础都是来自皇帝的任命。由于皇帝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那么替皇帝牧民的官员也就享有天然的专制权力。权力带来社会地位,封建等级制度下的皇族地位最高,其次是公卿贵族,再然后是各级官员,再然后是黎民百姓,最次的是商人。一个县令在整个官员体系里是微不足道的,但他却是一个县的最高官员,他集司法行政等大权于一手,在县里是绝对权威。由于官员并不对下负责而是对他的上级负责,因此横征暴敛、徇私舞弊便是常有的事。中国古代有句话叫“破家县令,灭门令尹”便深刻的体现出了权力的厉害之处。

    但是,并非每一个读书人都心甘情愿成为官员,进入入皇帝的彀中。中国从来不缺辛苦钻营成官吏的人,也不缺少隐于世间不入仕的贤良。历史上我们把这些隐居在深山、人间的士大夫称为隐士。隐士文化在历朝历代都有其代表人物。尧时有许由,洗耳颖水,隐居山林;介之推不愿做官躲进绵山;汉代的梁鸿也就是举案齐眉的主人公也是隐士;到了晋代,由于政权的腐败和政治生态的恶化,隐士便更多了,著名的竹林七贤消极避世,成了世所公认的大名士;到了唐朝,终南山上的隐士终究开辟终南捷径,便真隐为假隐。但是,若说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气的隐士,当属东晋时期的陶渊明。由于历朝历代对他的推崇和现代中国语文教科书上他的文章,现代人对他也不陌生。

    陶渊明像

    《晋书·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武昌太守陶茂的孙子,因此我们可知他其实是官四代,是贵族阶层。由于当时的九品中正制,陶渊明因祖荫和个人的才能被起用。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但不久却无法忍受职位而辞官;后来,他又陆续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等职;他的最后一次做官是在义熙元年八月担任彭泽县令,到了十一月他又辞官归隐,至此不再入仕。

    陶渊明的政绩应该是不显著的,他以其诗文和气节闻名于世。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使世人记住了这一结庐在人境,采菊东篱下的隐士。他的另一件著名事例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记载他“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这件事常常被用来形容某人不慕权贵,清高有骨气。但是,这一件事其实是有一些问题的,也并不能够很好的说明陶渊明的清高。

    督邮官,是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它是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应该说,督邮是陶渊明的上级,是上级派来的监察官。陶渊明传里并没有提及这个督邮是否贪污索贿,因此我们不能假定这个官是个贪官。那么,作为下官,接待上官前整理衣服应该是必要的官场礼仪,这又哪里称得上什么清高呢?倒不如说是因为陶渊明自己由于出身世家大族,看不起所谓的“乡里小人”。那么这所谓的清高,不如说是陶渊明个人的心眼狭隘,不容人。

    这件事的另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五斗米。过去的人常常认为五斗米是陶渊明的薪俸,即他当彭泽县令的工资。但也有人认为五斗米指的是督邮官是五斗米教信徒。我个人观点倾向于前一种。下面我尝试着列出我的论据来证明我的这一看法。

    曹文柱在《东晋南朝官俸制度概说》中将官员的俸禄分为实物俸禄和以力役形式支付的俸禄,前者又包括秩米、俸帛、禄钱和杂供给。地方官员的秩米很大部分来自于自己的职田,按照应詹的建议,陶渊明的职田是三顷,即300亩。300亩土地的产出大概是9900斗。另外,《晋百官注》中指出县令年薪400斛,换算成每月米15斛,另外还有一部分用钱替代。每月15斛再换算成每天即为5斗米。因此陶渊明所谓不为五斗米折腰应该是指陶渊明的每天明面收入5斗米,不包括他的职田的其他福利。

    另一种说法是督邮官是五斗米教信徒。五斗米教是东汉张道陵创建的教派,按照张泽洪《五斗米道命名的由来》,五斗米源自汉初賨人的赋税——賨钱四十。张道陵及其后人在巴郡传教,用賨钱四十收入教费很合理。而当时一斗米大约值8钱,五斗米的价格相当于40钱。因此,这一推测是合理的。同时,由于张鲁建立政教合一政权和后来的张鲁投降曹操,五斗米教向中原传播。之后由于五胡乱华和随后的衣冠南渡,五斗米教也逐渐向南方发展,并影响统治阶层。东晋的统治者、官员和士族大都信奉五斗米教,陶渊明所属的陶氏也属于士族的一部分,其中也有人信奉五斗米教。因此,我们猜测督邮官可能信奉五斗米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陶渊明其本身也未必不信奉道教,隐士文化本就是道家思潮。但这一观点而这也仅仅是推测,并没有确切的证据。

    张道陵像

    综合两种观点,我认为它们都有自己的道理,但其中更合理的推测是所谓五斗米指的是陶渊明的日工资。

    总结全文,陶渊明之所以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不仅仅是因为五斗米钱少,更因为他作为士族的一部分,有其士族成员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和官场作风格格不入,因此他不愿意向督邮这样的所谓乡里小人折腰行礼。虽然陶渊明家族已经衰落,但他仍然保有其作为士族一份子的骄傲。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到后世,渐渐被浪漫化成清高、不慕权贵。这样的人生态度至少在现代社会是不足取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相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pm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