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神》好吗?好,很好,作为一部商业片,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内地电影人在某种不可抗力面前所做的努力。从电影的文本、视听、表演上,都可以算作标杆式的作品了。
所有高水平的因素堆积起来,加上情感密度极高的催泪情节,能够在瞬间让你产生共情。在现实题材方面,我们终于不用艳羡邻居韩国,拍出那么有力的作品,也不必感叹“我们不敢拍的,印度拍出来了”。因为这部电影,完全不输给印度的现实题材影片。
没错,在很多缺点上,比起印度电影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厕所英雄》上映时,我听过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评价:这部电影是拍给印度文盲看的,人家穿山越岭来到电影院,无非就是想找一个消暑的去处,因此片子特别长,加上了歌舞,还有中场休息有人进来卖啤酒饮料矿泉水,至于电影的内容,更多的是以宣传教化为主的普世题材。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第一个想法就是:《药神》是拍给中国法盲们看的。
瑞士药厂的正版格列宁卖5万有错吗?肯定没错啊!知识产权保护法了解下?我们习惯了把国内医院、药厂当慈善和公益组织,可是不要忘了人家就是逐利的呀。如果没有客观的经济利益,他们会愿意付出高昂的研发成本去研发这个药干嘛?
如果所有人都去吃500一瓶的印度仿制药,那么就不会有特效药,你们明白这个道理吗?人的命是宝贵的,但商业规则就是这样。要知道专利到期后,药品的价格会大幅度下降,这时候更多的人就会受益,而医药企业也会投入更多资源去研发新型药物。
很遗憾,在这部电影里,瑞士企业代表从始至终都扮演着反派的形象,这种姿态显然来自我们自己对“资本家”的态度。你买不起药,为什么变成了人家的错?
同样是商人,为什么受到的待遇差别这么大?
比起瑞士企业,程勇在电影里的形象反而正向了许多,但是病友对他的态度也发生过几次转变,也正是这几次转变,让我觉得挺寒心的。我们已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对商业、商人的认知还停留在周扒皮的时代。
撇开电影想聊两本书:《认识商业》和《全球分裂》。这两本书会让你看到,“人民创造历史”以外的另一个世界观:企业和企业家,以及重商主义对社会、对世界的影响。看完这两本书再来反观电影,全片充斥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对商人不友好的印象,和对他们心存幻想。
程勇这个角色,当他拿到100瓶药的时候,可以看做他创业的开始,而他的目的也非常清楚:赚钱。在商业社会,这没什么不对。后来当他意识到走私假药的风险,转而退出市场转向实业,可以理解为获得第一桶金以后套现上岸,继而选择一份更稳妥的事业,这也没错,而且他开设的工厂,给很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但这种举动,就让团队的人对他冷眼相看。以至于后面当他发现很多人因为吃不起药而陷入绝望时,一度赔钱走私给他们带药。
电影放到这里,情绪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许多观众感动到流泪。但是如果企业家都像他这么干,社会早就无法正常运转了。商人有自己的社会义务,但不代表你可以进行道德绑架。大家都是在一块土地上讨生活,为什么你就能要求企业家白给你带药?就像每次明星捐款总会引来不少骂名一样,人家捐不捐、捐多少,和你有个屁关系?
也许就像张长林说的,只有穷病治不好
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选择一个现实题材,通过渲染情绪让观众产生共情,当你在电影院看哭了、看完电影又把这部片子推荐给身边的人,电影的目的就达到了。事实上呢,这部电影有反思吗?并没有。能推动社会发生什么变革吗?似乎电影是在格列宁正式列入医保后才上映的。
很多人把这部电影比作中国版《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我觉得两者相似之处仅仅存在于都是卖药这个剧情上吧。《达拉斯》讲述的是通过个人的斗争,把一件合理的事情争取到了合法化,而《药神》呢?本身就是一件不合法的事情,而且没有个人的抗争,更多的是在讲一个小人物如何发家,之后又良心发现承担社会责任感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建立在一个非法的基础上。非法却合情理,这点就能引发共情,而电影很多笔墨在讲这个商人的一些生活,这些细节完全是普通老百姓脑海中的刻板印象。
当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时,我们还是把电影回归电影。一部让普通老百姓在电影院宣泄情绪、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的电影,就应该是好电影。全球都在分裂,我这种穷屌丝有什么资格替富人们瞎操心。或许我们再多职责,照样没办法让明星们多捐钱,也没办法阻止商人们在股市割韭菜、薅羊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