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
学生自信训练途径和方法浅论

学生自信训练途径和方法浅论

作者: 沉到最深 | 来源:发表于2021-08-30 14:54 被阅读0次

    自信的建立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的一种能力。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自信训练,前人已经有很多研究和总结。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从对自信的定义、表现与影响因素的分析出发,深入探究训练自信的途径和方法。

    一、自信的定义

    自信,即相信自己,在心理学上对应的名词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换言之,即学生是否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或困难,是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且符合实际的对自己的肯定与相信。

    拥有自信的人,往往是积极的、阳光的、正面的、勇敢的。这样的人能够在逆境中冷静寻找突破的方法,能够在顺境中平复骄傲和浮躁的情绪;这样的人有比较清晰和准确的自我认识,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待改进的方面,能刻意地挑战自我、发展与进步;这样的人在与他人、与世界相处的时候,也是平和的、安宁的、丰盈的。

    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自信缺乏的表现

    缺乏自信,其两个极端是自卑与自负。具体的表现有:

    自卑:过于害羞、拒绝与人交流或交往、情绪低落或极易波动难以平复、注意力不集中、十分敏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或看法、经常羡慕他人、过于在意自己的不足之处、难以发现自己的优点、自我放弃和否定、逃避竞争、不愿意表达自己、容易过度自责等。

    自负: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高于实际情况、推卸责任、情绪不稳定、不尊重他人等。

    总的来说,学生对自我的认同感过低,是导致不自信的主要原因。在长久的学生生活经验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自我的认同感低,就会产生不自信的种种表现。

    三、影响自信的因素

    影响学生自信形成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受外界环境或重要他人的评价影响

    学生最早建立对自己的认知,主要是从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获得的。

    一次偶然发生的事件,如果能从中挖掘出学生的积极品质,经由父母或师长指出,使学生产生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和认知,那么他会在今后的言行举止中,更加努力去做到,让自己与这种品质更加匹配。心理学上也称之为“正强化”。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也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在某些令自己感到紧张或消极的环境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会比较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其自我效能感也会高。

    (二)受自身的身体发育或生理特征影响

    学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其身体处于飞速生长发育的水平之中。身体内部的发育和心理状态的转变会呈现不平衡的情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离不开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整体规律和个别特质的关注与研究。例如青春期的学生,身体激素水平高,情绪上容易激动、易怒、多变,对其自我认知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另外,男生和女生的身心发展也有差别。

    (三)自我认知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不同的性格特质。按照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区分,如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内向和外向等等。有些性格特质的学生容易产生较高的自我认知,有些则不然。

    四、训练自信的途径和方法

    (一)外部环境和他人评价

    1.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和班级氛围。家庭和班级,是学生主要的两个学习生活环境,成年人作为主导者,要有意识地去打造阳光的、积极的、温暖的环境和氛围。试想,在一个充满批评、指责的环境中,怎么可能养育出积极的孩子呢?一个内心没有积极的正能量的孩子,怎么可能建立对自己的正面认知呢?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其实质就是班风。不同的班主任会有不同的领导风格,通过班风营造自信的氛围,就需要在班级建立一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1)引导学生多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真正的自信来源于对自身能力和特点的客观认知。

    (2)在学生之间进行互评的时候,多使用正面肯定的语言。提出三个优点之后可以再提一个建议。避免学生走入一个只看到缺点看不到优点的极端。

    (3)让学生承担班级的事务,培养主人翁意识。班级管理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是一种很高的智慧。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为班集体服务,能逐渐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

    2. 多参加不同类型的社会活动。例如不同的兴趣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在不同的兴趣活动中,帮助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投入不会觉得疲惫,而往往成功的体验来自于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训练,这就很容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喜欢——付出时间和精力进行训练——取得进步——成就感——强化喜欢——持续练习和进步——相信自己。这是获得自信的一个基本的良性闭环。学生如果能反复在不同的事情中有这样的体验,就能慢慢建立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自信了。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智能”。先天的因素决定了每个学生身上的差别。有的人擅长运动,有的人擅长艺术,有的人喜欢书法,有的人喜欢手工。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可以比其他人更容易取得成功,这样更容易建立起自信。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也许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强的意志,这种成功的体验就是建立自信的过程。

    3.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教师和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和学习的榜样。言行之中,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培养一个自信的学生,教师自己也一定是非常自信的,对自己的人格品质、专业水平、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有很成熟的思考和处理方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就是要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并且能够做到。教师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去教导学生的时候,更容易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自信的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也是勇气和自信。

    4.做权威型的家长或老师。“权威型”是区别于“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而言的。做权威型的老师,就是要贯彻“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关爱”的教育理念。对待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关爱之心,同时又不失理性与严格,班级氛围是民主的而非专制或无序的。在这样的老师的教导下,学生往往是被充分信任的,他们有很强的民主和契约精神。既有自己的选择权,又有公平一致的纪律。

    5.使用鼓励的语言。

    (1)鼓励而非表扬。当学生做得比较好的时候,老师经常会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进行公开表扬。表扬需注意三点:夸具体而非笼统、夸努力而非聪明、夸事实而非人格。这样的“表扬”和“夸赞”,我们称之为“鼓励”。

    对比以下两组话语:

    A:你真聪明!你真棒!你这样做老师觉得很开心!你是个好孩子!老师喜欢你听话的样子。

    B:你做题的时候非常细心,还能够认真检查,真棒!

    你能考虑同学的感受,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老师支持你!

    老师注意到你刚刚主动捡起了地上的垃圾,这种行为值得表扬!

    揣摩AB两组说话的方式,不难体会其中的差别。B组的话语中,为学生指明了他取得进步或成就的具体原因,那么学生对于自己的优势是非常清晰的。他知道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同时他能够在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借鉴自己的成功经验。他也十分清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来源于自身,是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而非外界因素。A组的话语在短期内学生听了会很开心,但是长久下去,学生会迷失自我,他不清楚自己的存在到底是为了让老师开心还是为了让自己进步,或者成功的原因是自己的努力或是听老师的话就好。A组话语中传递出去的信息是无法帮助学生获得自信的体验的。

    (2)着眼于解决问题,鼓励而非指责。当学生做得不够好的时候,鼓励的语言能帮助学生重新建立自信。正面管教的观点认为,学生“感觉好才能做得好”。当学生未能完成某项任务时,他的感受也是很糟糕的。一味地惩罚或批评,会让他更加难过。严重的就会自信心降低。

    对比以下两组话语:

    A:你太差劲了!你太让我失望了!你怎么能总是犯同样的错误呢?你是不是一点都没用心?你就不能长点记性吗?我怎么能教出你这样的学生!

    B:老师知道你不会做这道题一定很沮丧,你再仔细看看同类型的题目,看看是否能找到解题的思路?

    因为计算失误而导致的扣分有点多哦,你觉得我们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避免重复出错?

    老师小时候也会遇到类似的困惑,也有处理不当的时候,好在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你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做的,下次更好地解决类似的问题吗?

        品味AB两组语言传递出来的信息,可以看到A组的老师充满负面情绪,说出来的话仿佛就是老师情绪的宣泄,这位老师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情绪垃圾桶。学生承受了老师情绪之后,仍然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B组的老师是学生喜欢的,耐心之余,老师也在教授学生方法,在启发学生思考,在和学生共情,在期待学生的下次进步,给予了学生很大的信任。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二)自我生理特征

    1. 利用好奇心。

    人在幼儿和小学阶段的好奇心非常强,在这个时期,如果能利用好人与生俱来的这种好奇心,鼓励他不停地进行探索和钻研,直到探索到事物本质,有一定的探究成果,那么这样的过程就会让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反复地体验到这种成就感有助于建立学生的自信。

    2. 挫商和逆商。

    自信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自卑之感也许就能在一次挫折或逆境中产生。学生在面对挫折和逆境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态,就会影响其自信心的形成。一蹶不振、怨天尤人不是自信。而如果能够从挫折当中积累经验教训,从逆境中找出一条破局之路,有这样强大的心理素质的学生一定也是十分自信的。所以在帮助学生训练自信的时候,遇到挫折和困难也是非常宝贵的教育机会。

    3. ]利用好补偿心理。

    就好像外表一般的人会着重修炼和发展自己的内在技能和品质之美,没有人是完美的,自信属于勇于正视真实的自己,用自己的长处去弥补不足的人。这种“补偿”心理的作用应用得当有益于个体的适应于健康成长。

    (三)自我认知

    1. 回归到学生本来的特质。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天生的气质类型,不同的气质类型的学生在面对压力时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抑郁质的学生本来就胆小、缺乏勇气,如果对他过于严厉则对建立自信没有帮助,比起胆汁质的学生,抑郁质的学生更需要耐心和鼓励。

    2. 自尊自信=成功/自我要求。

    考试时有两位同学,分数完全一样,并列第一。A同学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他总盯着自己出错的地方,觉得自己犯了不该犯的错误,非常懊悔,认为如果自己不犯这样的错误就可以进入年级第一。这样的心理让他始终达不到自己的要求,逐渐丧失自信。

    B同学的心理活动则不是这样。他认为自己的成绩是努力的结果,出现错误的地方是自己确实没有掌握好。他加强训练,保证自己下次遇到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他对自己更多的感受是满意和开心。这样的心理暗示让他越来越相信自己的能力。

    老师在帮助学生设定目标的时候,需要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目标要稍有难度,需要学生去努力,而且努力之后可以完成。让学生体验到努力可以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这样才能逐渐建立自信。过高的目标不利于自信的形成。

    3.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停止对学生“贴标签”。学生每天都在更新变化中,他们随时都可以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贴上标签就是否定了学生可以改变的事实。停止贴标签就是相信学生有能力让自己变更好。老师的相信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4.情绪中蕴藏的能量(自我赋能)。心理学上认为,人的情绪中是蕴含能量的。积极的情绪对应饱满的能量,反之,消极的情绪则对应的是萎缩的能量。想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需要让学生处于积极情绪之中,让学生学会从情绪中汲取力量。总喜欢唉声叹气的人一定不是自信的,乐观开朗的人往往也是自信心十足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生自信训练途径和方法浅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qo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