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镜头对焦的是另一部分我们

镜头对焦的是另一部分我们

作者: 冰小木又 | 来源:发表于2019-06-25 00:08 被阅读0次
    镜头对焦的是另一部分我们

    伊娃,鲁宾斯坦(Eva Rubinstein)曾说:“拍一张照片就像在世界上某处找回一部分自己。”从前影像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照片是最珍贵的回忆,它不仅记录着当时的场景,更记录着当时的情感。人类是互通的,镜头对焦的其实是另一部分我们。

    邓南光,台湾人,原名邓腾辉,出生于1907年,享年64岁。日据时期,邓南光在日本留学,参加学校的写真俱乐部,主要修习写实摄影。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邓南光还是台湾摄影文化协会创始人,与张才、李鸣雕并称为台北摄影界的“三剑客”,是台湾四五十年代摄影界备受尊崇的领导者。他们掀起了摄影潮流并为“写实摄影”开创了局面。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6年,背着年幼弟弟在田间劳作的小女孩,虽悲苦却蕴含着力量。在田野间,年幼的姐姐背着更年幼的弟弟,小小的身躯却仿佛有着巨大的能量,姐姐回头笑着看着熟睡中的弟弟,眼神温柔。整张照片弥漫着一种温馨的感伤,有姐姐呵护弟弟的温馨,更有悲苦女童的感伤。

    1956年,蒋介石逃离大陆占据台湾后的第八年。原本战后台湾百废待兴,经济恢复和发展困难重重,再加上岛内面积狭小,突然涌入约200万人让台湾物资无法运转,国民党政权财政赤字不断增大。正因经济萧条,很多人都处于谋生困境。后来,美国对台湾进行经济援助才使得台湾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而当时的台湾摄影圈,忽视甚至排斥写实摄影,但这些摄影作品直接、锐利地记录着当时的社会。因为这些作品正视着人生现实,虽悲惨但不遮掩,虽破旧但真实。战后台湾,百废待兴,人民需要谋生,邓南光尝试去了解关心社会,不虚假也不忸怩作态。最后,他作品的呈现有温馨,也有生活的苦涩与无情。

    《姊弟》(1956)中那种呵护成长的情感正是感动我们的地方,也是真实不做作的人性的呈现。它记录着当时的台湾社会,也是另一部分的我们。这张照片感动我们更深层的原因是:人物单纯,不加任何修饰,是原型也是既有个性尊严又有人性共通点。

    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时,我的内心是触动的,也是感动的。那些我们曾经忽略的最美好单纯的情感,那些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不幸与悲情,那些深藏于我们内心的柔软,在这一瞬间都被精确而又直接地表达了。这是人的味道。女孩年幼却懂事,面对命运的不公和悲惨,她丝毫不知,有着孩童的天真也有着作为姐姐的力量和温暖。有这样的姐姐应该是弟弟的幸运,但其实,在那样的社会,这是常态。不仅仅是台湾,在大陆,那样的年代,很多家庭孩子很多,父母出去耕种,姐姐就要带弟弟妹妹们。甚至除了这些,大孩子还需要做一些劳务。他们懂事,不哭不闹,没有不甘,没有喊累。那一刻,人性的光辉闪耀。

    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写实摄影要做的就是忠实,忠实于被拍摄者,客观冷漠地反映现实;忠实于读者,不加任何掩饰地呈现。这样的作品,反映的是人生,他们敢于正视人生的苦痛与悲惨;同时风格朴华无实,将温暖的人性也展现地淋漓尽致。

    我因这个作品而感动,因为人类情感是互通的。似乎,我们能够看到另一部分自己,不是在田野是在城市,不是背着弟弟而是牵着,同样笑着看着他。那个社会的姊弟是这样的,这个时代又有了新的变化,但情感是不变的。同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社会,我们见证了,这是作品不加任何掩饰和修饰的呈现所见证的现实,仿佛让我们回到了那个年代。而我们之所以回头看,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镜头对焦的是另一部分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qz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