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0年辞职下海之后,就鲜少为了文字冥思苦想,所作所写全都随心所欲,偶尔还会爆几句粗口,真真是过了几把嘴瘾。
2013年,原单位一同事介绍我去当地一家不错的集团公司工作,我犹犹豫豫,既舍不得眼下红火的生意(那年的利润正好创几年新高,内心膨胀得很),又很怀念上班时每天咬文嚼字的乐趣。后来突然骨折,老天替我做了选择。
此后老老实实地经营着自己的小买卖,内心还总是蠢蠢欲动,想写作的愿望时不时地会蹦出来叫嚣一顿,我知道我又要开始找事了。
我很佩服整合时间碎片可以随时码字的人,有时我觉得自己特别矫情,写作的时候就要一本正经,准备好一台电脑和一间安静独处的房间,这样才会才思泉涌,文采飞扬。反之,写出来的东西就像刻意去东拼西凑,内容空洞无物,惨不忍睹。所以,我给了自己N个偷懒不写作的借口:没时间!没地方!没电脑……事实上我好像缺少的是写作之前的那种仪式感吧。很多时候,也许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总觉得事情之所以没做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的,殊不知其实就是因为自己内心最强烈的仪式感没有得到满足,才有了后面的放弃。
02
2014年底,我生下二胎,开始了我水深火热的一年——2015年。
这一年里我什么也做不了,大多数时间在家带娃做家务,与老公的关系日趋紧张,我甚至一度觉得自己嫁了个渣男,我怨怼父母,既心疼他们又气他们置我不顾却又陷我于两难之境;我怨怼公公,自以为是地认为很多紧张的关系都是公公从中挑唆的。于是,我疯狂地用文字发泄着,写出了一大堆产后抑郁的文字(我两次生产完后都有一定程度的产后抑郁症状),现在回过头来重读那些文字,依然能从字里行间看到我当初内心的郁闷与崩溃。
我不断地给自己寻找着可以在家边带娃边做事的机会,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进了“写手圈”,看到了一群执着于写作的“疯子”。为什么称他们为“疯子”?因为在我看来,他们可以排除万难,为了自己的梦想疯狂地行动着。而我就如同那个遁地的鸵鸟,一头扎进沙子里,屈从于现状,不努力、不奋斗,任由大把的青春在指尖流逝,空留悔恨与遗憾在心中,也让自我在逃避中渐渐迷失了。
朋友问我:“你不就结个婚吗?你不就生俩孩子吗?你怎么了?变得都不像你了!”
于是我重整旗鼓决定报名“写手圈第一期30天连续写作训练”,可惜第一期没报上,我就又蔫了。我好像纠结得不是我报没报上名,而是我是否经历过这样一种训练的仪式,只有经历过,我才有了正式写作的仪式感,也才方能安下心来静心去写。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虚荣心在作祟,我只知道不经历过这样的仪式,总觉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顺。或许因为自己当了一年鸵鸟,我太需要一种仪式来认可自己,才能重拾自信,漫步人生。
03
所幸一直在关注,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报名受虐一次,没准儿我可以因此脱胎换骨,变得朝气蓬勃(大女儿总说我缺少一颗童心)。
2016年,我给自己报了几个考试,期间我发现自己热血有余耐力不足,我把时间安排地满满的,又好象是零散的,究其原因就是自己做事情太过拖拉。我习惯将自己写的一些文字公开在QQ空间里,寥寥四篇《记录》,这是一年的时间我写出的相对完整的文章。所以我真的很佩服我们群里那些坚持写作并最终取得原创资格的文友们,为你们点赞,你们绝对是我的榜样。
《30天,可以改掉一个坏习惯,也可以培养一个好习惯》,我由衷地相信。所以2017年这期我义无反顾地报名进来了。
昨天的开班仪式,我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群体里,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优秀的文友们,可以说个个都很优秀,当然除了我(我很清楚自己几斤几两重),他们除了做好自己原本的工作,依然坚持梦想,不断地进行文字创作,我从没想过有一天可以与这么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在同一期训练,做我们共同爱好的事,说实话我很骄傲。同时也深感压力山大,两天1500字的原创外加4篇点评,倘若有自己单独的时间,我感觉作业任务还是蛮轻松的,可我白天时间全部被占用,晚上拾掇完家务、伺候完孩子,二十二点二十分,开始了我的码字时间。有点小气馁,也有点小担忧,我会不会半路当逃兵?我努力地将仪式的庄重感存于记忆深处,时不时地提醒一下自己:选择了就别当逃兵!
04
前面的三十几年里,很多时候我都在自我凑合,我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凡事差不多即可,也因此养成了我懒散的习惯。其实我很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儿,也深知改正的必要性,只不过就是缺少一股对自己的狠劲。
30+的年纪,正是上有老下有小肩上责任重的年龄段,没有了二十几岁的洒脱,也做不到四十几岁的沉稳,我看到了自己浮躁的心——不安于现状又没有说走就走、说干就干的勇气,整天混日子一般。
突然发现我特别需要一个仪式与过去的自己挥手道别,然后心无旁骛地开启新的征程。每一次都需要有一个强烈的仪式感,才能划清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界限。
得了,与其自怨自艾,不如在这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里,狠狠地逼自己一把,兴许就打开了人生的一扇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