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书评|成长】常青藤名校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书评|成长】常青藤名校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作者: 夜未央mm | 来源:发表于2018-03-04 21:13 被阅读25次

    2005年“桂冠”科学家钱学森在垂垂暮年,发出的疑问如犹在耳,“当代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代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当代中国为什么至今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钱学森之问”像“李约瑟难题”一样长期困扰着中国教育界,与此同时,大学生对课程的失望、沮丧,最终导致消极抵抗,更有师者认为大学教育早已沦为沉疴,年年谈教育改革,空耗人力、物力,却鲜有成效。

    “钱学森之问”与大学生厌学情绪,背后蕴藏着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以及在重学术轻教学的大环境下,为生存所累的教师无法给迷惘的大学生以人生指引,并且在现有教学评价体系中没有得到有效鼓励的事实。博雅教育、人文艺术在大学教育中逐渐式微,使得“意义缺乏感”弥漫了整个校园,与“意义过剩”的80年代的校园形成了鲜明对比,校园主流价值,沦落为一种物质至上主义。

    这是中国教育界的特色么?非也,《优秀的绵羊》告诉我们,常青藤名校同样令人大失所望,有过之无不及。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常青藤名校的运作机制,能够帮助准备考学或者立志“爬藤”的同学们,更准确地定位自我、更好地理解大学精髓,从而走出认知误区,在择校、考研或出国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优秀的绵羊》的作者是美国的威廉·德雷谢维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他是一名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在网络上点击率超过100万次,著有《简·奥斯丁式教育》、《改变你人生的六本小说》等,是《国家》、《美国学者》、《大西洋月刊》、《新共和》、《纽约时报》等报刊撰稿人。

    《优秀的绵羊》这本书是威廉·德雷谢维奇对美国常青藤精英教育的反思,被誉为“颠覆美国中上层阶级价值观的警世之作”。他描述了那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的生存现状和“哈耶普”的上位史,阐述了博雅教育与人文经典的重要性,指出学生的理想追求、教师的本职工作、大学的神圣使命和社会的道德责任,最后得出“民主治理”才是精英教育完成自我救赎的必经之路。

    【书评|成长】常青藤名校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一)谁是优秀的绵羊

    新闻报道中,时常有海内外名校毕业生自杀事件,当时很不解,你说这些出类拔萃、成绩优异的精英们怎么能这么脆弱呢?但是和他/她们有过深度接触之后,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背负出人头地的厚望,压力山大的群体。他们为了成绩和简历,自愿或非自愿地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而这些牺牲恰恰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

    教育系统培育出高智商、有成就的年轻人,却没有教育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也没有提高其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他们就像是优秀的绵羊,不知道如何寻找生命的意义,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

    (二)在大学里应该学什么

    追究大学的使命,无异于追寻生命的目的,即社会存在的意义以及人存在的意义。学生们饥饿感的来源,无异于生命意义上的成长需求和特定领域的能力培养。

    首先,在大学里,学生应该学会思考。在远离社会的无菌世界,暂时摆脱来自家庭影响和职业规划的束缚,站在远处以纯净且批判的眼光审视整个世界。

    其次,学生应该通过思考和审视,构建自我,构建生活。与生俱来的思维,只有在经历了反思、内视,并建立起思想和内心的交流及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独特的、具有灵魂的个体。

    最后,学生需要学会分析他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习的目的不是收集信息,而是论证,通过收集论据,分析现有的权威观点,预见驳论,合成新的论点,最后义正严辞的表达结论。成长为一名不满足现状,学会挑战权威、公共秩序和工作制度的合格公民。

    实现以上目标,离不开博雅教育和人文经典。博雅教育关注的是公民权益、他人利益以及构建一个健康的,有创造力的自由公民。其终极目标并非实用主义,而是培养超越时间和空间来思考问题,不受家庭背景和工作性质所限制的能力。

    【书评|成长】常青藤名校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三)如何选择大学

    很多人都有名校情结,尤其是打算送孩子出国留学的中国父母。而常青藤精英教育,本质上是为了迎合精英治理的社会运作模式。1964年,耶鲁改革录取规则标志着贵族统治向精英治理的转变,而如今,学校在录取规则上的价值流于形式,在教育理想上缺位,在职业指导上较为局限,默认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物质的成功等同于人品、尊严和幸福。

    与此同时,美国高校的设计存在根深蒂固的内在矛盾,主要源于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为目的的传统英式高等教育和以学术研究为方向的德式高等教育。自19世纪末至今,高校和教授个人的地位已发展成以做学问为主,以教学为辅的地位。因此,学生们在择校时应当兼顾学校的入口和出口。

    入口,首先,包括选择良师益友,并勇于在课堂之外同他们建立关系:因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因为学生质量决定了课堂讨论和教学深度;其次,包括选课,最好是选择那些满足成长需求的同时获得某领域专业技能的课程。出口,主要体现在学校如何帮助学生从本科教育过度到大学之后的生活,是否会主动介绍工作机会或者长线投资。

    常青藤的本质,虽然是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但如果能够选择在这些学校就读自然是最好的;再不济国内名校相对于二三流学校,其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还是有保障的;毕竟名校虽然不能确保人生的上限,却能设定人生的下限,它可以给你提供最优质的人脉、圈子、资源。而那些深受教育不公平之苦,就读二三流学校的学生,只能通过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以达到逆袭的目标吧。

    最后,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学校,都要学会主宰自己的教育,而不是被教育主宰。并能够以1928年罗家伦接任清华校长时一段话要求自我,“大学生应该有风度。体魄康强,精神活泼,举止端庄,人格健全便是大学生的风度。不倦的追求真理,热烈的爱护国家,积极的造福人类,才是大学生职志。有学问的人,要有“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心胸,要有“珠藏川自媚,玉蕴山含晖”的仪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成长】常青藤名校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tq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