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爱伦坡的《创作哲学》,真是写的非常好。灵机一动,用这个来分析一下平时喜欢的《红楼梦》里的诗词,发现居然是异样的合拍。哎,艺术真是不分国界。这里崇拜下爱伦坡,他把现代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创作方式公布出来,而且还是以《乌鸦》这样脍炙人口的名作做模版写的。一个程序员都不愿意把自己的源代码开发,爱伦坡却早在文学界就做过这样事情了,顶礼膜拜之。
爱伦坡认为,诗词这个东东是可以用一种数学式的严谨来写出来的,而不完全是感情直觉的。我们知道曹雪芹据说是个男性,而且仿佛没有性取向的问题,他怎么能写出《葬花吟》这样纯女性细腻情感的东西?如果谁说曹雪芹本人就是有林黛玉那样感情,打死我我也不相信。这里面必然是一个严谨的创作过程。
爱伦坡认为,诗词不能太长,不能让人一口气读完就会存在问题。我们看到《红楼梦》中大部分的诗词都不长,《葬花吟》、《秋窗风雨夕》这样都算长的了。也许是文言文比较精炼的缘故,我感觉《葬花吟》传递的信息的量其实和《乌鸦》是差不多的。我读过很多长的诗词,确实有这个问题,当然叙事诗除外,我估摸着爱伦坡所说的诗歌更具体指这种表现情绪或者意境的诗。
爱伦坡认为,....等等,我去拷贝原话,“既然我把美视为我诗的领域,那我下一步考虑的问题就是最能表现这种美的情调——而所有的经验都告诉我,这种情调应该是悲哀的。任何美一旦到达极至,都会使敏感的灵魂怆然涕下。所以在诗的所有情调中,悲郁是最合适的情调”。直接可以把这个套进《葬花吟》,《秋窗风雨夕》这样词里面。虽然豪放诗词也不是没有精品,但是不得不承认,悲情基调的作品更能打动人心。《葬花吟》更是的悲情诗中无与伦比的精品。
爱伦坡认为,又是原话,“依照人类的共识,在所有悲郁的主题中,什么最为悲郁?答案显而易见——死亡。于是,又问:那么这个悲郁的主题在什么时候才最富诗意? 根据我已在上文中用一定篇幅作过的阐释,这答案又是一清二楚——“当其与美结合得最紧密的时候,所以美女之死无疑是天下最富诗意的主题”。 在这个上面我觉得,《葬花吟》提升的更出色,因为林妹妹那个时候并没有死,但是居然能用葬花这样的形象把死的预感提升到超越死亡本身的高度,成就一个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女性形象。爱伦坡的《乌鸦》构造在一个绝望的人与乌鸦对话的场景,《葬花吟》构造在一个美女葬花的场景。各有千秋吧。
爱伦坡认为,全诗的高潮在最后,也是艺术形象开始的地方,一个首诗完整的艺术形象是最后的点睛之笔完成的。《葬花吟》的高潮确实也在最后部分。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几句之前的基本是暗喻,最后这几句就是明喻了。虽然是花落人亡两不知,但是情感的刺激却达到前面所未达到的高度,全诗在这里就完结,完整,确实是不差分毫的完整形象。从暗喻到明喻,从花到人,循序渐进的提升情绪,直到在最后的高潮中结束。
爱伦坡认为,先确定诗的高潮,也就是最后的高潮部分,才开始写作。我想曹雪芹估计也是已经把完整的黛玉葬花,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形象确立了才写的前面部分。在这点上估计诗人都是一样的。
真的能像王勃临场发挥的速写《滕王阁序》或者曹植的七步成诗,确实是太难,太难了。如果说王勃,曹植这样的天才难得的话,爱伦坡总结的这个创作哲学无疑给了不是天才的人一本诗词创作的武功秘籍,也是我们欣赏诗词一个参考。
以上是在办公室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没啥逻辑和文笔,错误也应该不少,将就着看看就行了。
2009-11-27写于重庆微软技术中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