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纱祠又名浣纱女庙,位于和县城内新市街。渔邱渡,又名渔父渡,位于今和县一中东北隅。浣纱祠与渔邱渡的来历,生发于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楚平王听信奸臣谗言,冤杀了大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长兄伍尚,并画影图形缉拿伍子胥。为逃避追捕,伍子胥决定投奔江东的吴国,伺机登山再起,图报父兄被杀之仇。
伍子胥在含山过了昭关后,匆匆来到历阳县境的长江北岸。此时,身后尘土飞扬追兵将至,眼前江水滔滔却不见渡口。正在危急之时,忽见一年轻女子,手提竹篮来江边浣纱。子胥连忙上前施礼询问,在得知渡口方向辞行数步后,又急返身反复叮嘱浣纱女:“追兵如果到来,请不要说有人在此经过。”女子见他放心不下、应声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将军尽可放心而去、不要为此延误大事。”说罢,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江流之中,自行灭口。子胥愣然,望江三拜,挥泪而去。
伍子胥忍悲疾行,赶至浣纱女指点的历阳渔邱古渡口,适逢下游荡来一叶渔舟,急忙高呼:“快来渡我!”渔父闻声,抬头一看,见求渡之人须发皆白,身后不远处尘土滚滚,马蹄声急,情知该死的楚王又在滥杀无辜。便将渔舟荡进芦苇从中,口中唱道:“日月昭乎,寝已驰!与子期兮,芦之漪!”(日月明亮啊,追骑将至!和你相约啊,芦中浅水之地!)
伍子胥会意,迅即钻入芦苇。楚兵追至,见渡口无人,江中亦无渡船,随即勒马转头,向别处追去。渔父见追兵远去,又唱道:“日已夕兮,子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寝急兮,当奈何?”(日已落山啊,你心悲伤!月儿升起啊,为什么不渡江?事情紧急啊,快拿主张!)
伍子胥循声登上渔舟,渔父见他面有饥色,便登岸回家为他讨取食物。子胥心疑,返身藏入芦苇中。渔父捧食归舟,不见求渡之人,料他有疑,便敲着瓦钵呼唱:“芦中人!芦中人!……”见渔父并无恶意,子胥方大胆上船,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渔舟渡到大江南岸后,子胥摘下佩剑,说道:“丈人救我,恩重如山,无以报答。此剑乃先王所赐,价值百金,以作酬谢。”渔父笑道:“我闻楚王有令,得子胥的人头,赐粟五万石,封官上大夫。我不图上卿之赏,要你百金之剑何用?将军带着,当有用武之时。”
伍子胥再三拜谢。临行前,慎重嘱咐渔父:“我虽过江,但此地仍属历阳管辖。况此去道路艰难,危机四伏,望老丈切勿泄露伍员入吴。”渔父沉吟片刻,点头称是。子胥未行数步,回首之际,只见渔父双桨倒划,将渔舟荡至深水之处,一脚踏翻,自沉江中。
子胥见状,心如刀绞,泣不成声。想到自己身负与楚王不共戴天之仇,在此大江北岸的急难之时,竟受到如此诚信的烈女义士殉身相济,遂单膝点地,面对无垠的蓝天和浩淼的大江,发誓道:“有仇不报非君子,有恩不报枉为人。这恩恩仇仇,伍员铭刻心头!”
伍子胥后来在吴国得势,向吴王借兵十万,攻下楚都。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痛报家仇。为报浣纱女和渔父的再造之恩,于浣纱处岸边建浣纱祠,于渔邱渡渡口立碑。
后人为纪念浣纱女和渔父的诚信大义之举,世代敬以香火,并留有许多赞叹的诗句。今浣纱祠犹存,但古渔邱渡口因两千多年的地形变化,江岸东移,原貌已荡然无存,仅渡口方位仍遗址可辨。(选自《巢湖人文景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