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后在观察的时候,比如说烦恼怎么起的?原来是先前执着的,这是逆观察。有爱才会有取,因为取了所以有有,有烦恼,有不顺心的就是烦恼,顺心就乐,叫取。有后有才会有生老病,有生,有妄念的生起,顺推。
从果上去推因,推到因了以后,再从因上去推果。这样顺逆观察,反复地观察。以后碰到一件事情马上就清楚了,这件事的因缘果报是这样子的。
当你推了就能知道,都是因缘和合的,都是无常的。在这些法当中,在烦恼痛苦当中,在纠结郁闷当中,原来都仅是法流在那里无常着,你也是无常中的一份子,所有的一切想抓也抓不住,由不得你。所以,对这份无常要生厌,这样慢慢就把自我舍了。
因为世尊是这么观察的,我们只有这样反复地去观察,才会对这个世间相看得很清,对人情世故才会看得很透,对这个人性才会看得很准,你才知道自己要什么。是要五欲乐还是要解脱,是要执着还是要解脱?
当对法义清楚以后,家庭的事情又能很妥当地处理了,在家庭生活中就能迈向解脱。若是有带孩子的,在带孩子的过程当中,自己的烦恼执着放下了,把孩子带好的同时,身心也清净了。
生,人的一生,是生老病死的过程。但这“生”,并不仅是说这个孩子出生算生,烦恼、念头生起来的时候也是生。“老”就是这个烦恼住在你心当中,住的过程。“老”跟“病”就是住,“死”就是念头、烦恼过去了,灭了,这件事情过去了。
所以,痛苦、烦恼、纠结的时候,它就是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要把它往回溯,它是怎么有的?怎么来的?执取来的,爱来的。这样往回溯,只有这样子反复的顺观逆观,才会对它有体会
我们要解脱,一定要让佛陀所觉悟到的法成为我们身心的感触,成为自己修行的方向,通过自己的身心去体会,去思维、去观察、去理解,还要有深度,要深入下去的体悟。所以,要带着佛陀的法来对自己身心的行为进行反省。
没有何法的缘故而会没有老死呢?由于何法灭的缘故而让老病死灭呢?便如理而仔细思维,从根源上思维,生起如实的无间等:明了没有生的缘故老病死就没有,由于生之灭的缘故老病死才会灭,向这样的广说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也一样如此。
一个烦恼起来的时候,怎么生的呢?心跟起来的烦恼粘在一块,这个烦恼生了。然后,它有住相,住相的过程有老病的过程。最后,当这个烦恼结束,它就是灭。
那么,我们可以想想,三天以前或是一个月前,跟谁产生过的摩擦、矛盾,这种烦恼、这种纠结在你的身心里面,有没有成住坏空的过程?生老病死的过程?生住异灭的过程?我们现在去回忆过去的烦恼。这样容易知道,在过去的当时,在那里烦恼、纠结,那是多么的愚蠢。为什么呢?那个烦恼的事情令你烦恼了。对于现在来说,过去的烦恼已经过去了,可能现在已经忘了。现在去回忆一下当时的那个烦恼,早已经如烟消云散般的过去了。
反省过去的问题,是为了面对现在、面对今后。只有把过去自己在哪里纠结、在哪里起的烦恼,烦恼起来身心是怎么跟着烦恼流转的,起了哪些身心的行为造作,把这些都看清楚,认明白。然后,回到现实当中,要跟自己讲,如果现在碰到类似的问题,我的起心动念,我的心要住在哪里?我的心要住在境上还是要住在法上?如果我的心又住在境上,我应该怎么办?
也就是说这个法建立的还不够坚固,对法的体会还不是很深。事情来了也知道要建立在法上,但还是随着境转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要把这些事情先考虑清楚,写在笔记本上或是写写日记,以后事情来了,哪怕跟着境相转了,因为现在心里有底了,所以它来的时候,也会知道该怎么处理,不会惊慌失措,不会漫无目的,不会一下子就跟着烦恼跑了。你会在法上,知道自己心中有法。现在把这些事情虑清楚,写一写体会,写一写反思、反省,以后就知道该如何面对了。
感恩慈悲的师父,感恩伟大的佛陀,感恩同修的相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