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认知之旅。
我们往往不自知地成了认知的留级生,尽管看上去是努力地升级并且觉得自己已经升级了。
升级、进化、蜕变,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痛苦。
消遣自娱式、不触及原则的努力无法让人实现“从猿到人”的进化。
老妈经常说我小时候吃土,而且偷偷的吃,被发现就要挨打。
又一次被发现,被打嘴,老爹很严肃的说,土不能吃,不仅肚子里会长虫,而且可能会死。
我吓坏了。
从此以后不敢再吃土。
这也是一次小小的“认知地震”,或者经历了一次认知的“微创伤”。
土不能吃,这个知道,会吃死人不知道。
同时,大人也需要升级认知,孩子吃土,不是土好吃,而是体内极度缺乏一种微量元素,这种元素土里面有。
我们从小就不断经历着类似的事情。
当我们看到烧水壶时就要伸手去摸,结果被烫得哇哇大哭;看到筷子在盛水碗里里“变弯”了,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正是这些“小地震”“微创伤”,促成了我们在认知上的进化。
因为它们动摇、伤及了我们已经形成并且一直在管用的原则。
所谓“认知地震”,指的是你原有的、看似稳固的认知,由于某个事件或场景遭致坍塌。
而认知的升级,就是在认知废墟上重建认知。
我们多数人幸运又不幸地让自己的认知停留在了非地震带上,停留在子宫般温暖、宁静的“认知的故乡”。
用安兰德的话说,我们虽然活着,但尚未出生。
我们以后要和大家在认知上持续地经历种种“微创伤”。
我们不仅要拥有自己的知识账本,还需要有一种严格地给自己做知识审计的习惯。
我们学习的结果就是,在自己的知识日记里记下一页,上半页是:“以前,我一直以为,……”,下半页写着“没有人告诉我,……”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语惊醒梦中人”。
读哲学史的时候,也经常会看到相似的话,比如康德说:“休谟把我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过来。”
电影《黑客帝国》中,莫菲斯船长对尼奥说:“你不从梦中醒来,又怎么知道你是在梦中? ”
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一件事情后,才知道自己当初有多么不懂。
当然,认知的升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休克疗法”——在认知上经历一场足以让自己落魄不堪的放逐。
你熟悉的一切突然消失,你突然在异常陌生的知识处境中遇见了倍感陌生的自己。
茨威格曾这样描述放逐的意义:“大自然的节奏需要这一类强迫的休止,因为一个人只有洞察生活的一切,深邃幽微,才算得上彻底了解生活。
正是创造的天才,需要这暂时的被迫的孤独,以便从绝望的深处,从放逐的远处,测定本人真正的使命的界限和高度。
一个人如果老是居高临下地俯视世界,只是从皇帝的宝座,从象牙塔的高处,或从权力的顶峰俯视世界,那他只能看到阿谀奉承之徒的
笑容和他们危险的驯服,谁要是手里老拿着一杆秤,他就会忘了自身的重量。
2023-04-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