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点闲书,希阿荣博堪布的《寂静之道》的前31页,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前38页。
《寂静之道》是一本修行佛法的书,我对修行佛法并不感兴趣。买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只是感觉到寂静应该就是一种无欲无求,淡定从容的状态,无论外界如何纷纭,如何喧嚣,都干扰不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我想达到这种境界,所以一起买了希阿荣博堪布的三本书《次第花开》、《人生这出戏》、《寂静之道》。买回来每一本都只看了前面的一点内容,后面基本上都是如何修行佛法的。
《寂静之道》前31页讲痛苦的分类,以及人为什么痛苦烦恼,这一点能够引起普通人思想的共鸣,后面的佛法修行太枯燥和深奥,对于一个对此不感兴趣的人来说是没法看下去的。
摘录几句引起自己共鸣的句子:
人对物质很容易生厌,没有得到时不甘心,千方百计去争取,一旦满足又立即生厌。一个人如果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生活很容易就陷入这种不甘和厌倦的循环,导致内心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空虚。
这一观点和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这本书谈到的观点是相似的,叔本华说:人生是一团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得到满足就会空虚。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全然不得自主的流转,流转。烦恼无尽的纠缠,这就是生活。
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人们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没有认识到事物皆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刹那生灭,不是固有和恒常不变的,佛教里称之为“无我”和“无常”。
佛说:因果就像种子,在条件具足时一定会结果。行住坐卧、言谈举止,无不是因果,无不在取舍。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带来改变。
快乐就在身边,可是我们要么因为心不够静,察觉不到,要么因为他转瞬即逝,我们来不及感受。在平凡的日子也充满快乐,口渴的时候喝口水会快乐,肚子饿了吃碗面条会快乐。下班高峰的时候在地铁里意外得到一个座位会快乐。
想的太多所以不开心,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很好。快乐的人生,从接受缺憾开始,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对自己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