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系统阐述了“伦理”这只看不见的手,一直以来被人称为“最全面、最系统的伦理学巨著”。作者也因此被学者们誉为“西方的孔子”。坦率的讲,任何近代人被冠以“圣贤”头衔,本人都是抵触的,特别是“西方”人。
下面就自己的感受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说说对本书的看法:
一、说了什么?
本书可以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分析人性的特征,后半部分讲述美德和品质。
人的品质和行为之美,如同艺术的创造和国家的机构一样,皆从有用性而来。这种美的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内心的赞成。人的品格也能对个人和社会的幸福产生影响。谨慎、公正、积极、坚定和朴素的品质会给当事人和与之有关的人带来满意,相反,莽撞、懒惰、懦弱以及贪杯好色之徒不仅自己一事无成,也会连累别人。
作者在对人性及情感的分析有一套。本书将人性中的同情、激情以及同情心的影响剖析的极为透彻;对正义、仁慈、克己等美德解释的明明白白;最终有步骤、有次序的将人性中的特征予以定义和总结,以自然科学的结构方法讲述人性、伦理。不得不说,西方人真的擅长归纳、总结、分析。
“敏感而自制的品质不是凡夫俗子所能企及的”;“文明开化的国度会重点培养关于人道的美德,而对自我克制和约束的培养则相对较少,而野蛮未开化国家正好相反。受文明时代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影响,人们往往缺少对艰难困苦和危险的耐受能力。没有人强调节制欲望的必要性,任凭纵欲在各个领域里泛滥。”
西方人天生自大、狭隘、这也是他们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下所累积出来的一些特征,亚当先生同样也跳不出这个圈。
居高临下确实便于观察,但你看到的也许只是别人的脚丫子。
二、目的是什么:
虽然表面上看本书仅仅是对伦理方面的内容做了一些剖析和总结,但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本书涵盖了太多引导和劝诱的内容。所以本书的目的有三:
1.要民众接受规则:
这种感情的不规律性,是神灵赋予我们的。与此同时,他也赋予人类幸福与完美。当一种行为的动机和意图、想法与目的能引起我们的厌恶和憎恨之情,即使没有造成什么结果,我们也会为此厌恨。这就是为什么法庭会成为一个公正的仲裁所的原因了。
一个更尊重规则的群体对“西方”乃至全世界来说至关重要。
2.精英们制定规则:
如果一个人,当他因为某种原因和动机去危害他人时,即使给他人带来更大的灾难和痛苦,只要这种动机是被我们大家所肯定和赞同的,那么我们就不会厌恶、憎恨他,也就根本不会同情那些被危害的人了。
制定规则很重要,要人遵守我们制定的规则,于是有了“西方优先”的思维方式不断强化。
说好了不能打脸,但我可以打你的脸。
3.民众看不见的手:
高明的智慧首先被人称道,不仅是因为有利,更是因为正义、合宜和精确。
“鸡汤”洗民众的脑,“骨汤”洗精英的脑。
三、结果是什么
亚当.斯密时代的英国是一个剥削、掠夺、殖民为主旋律的时代,如果他能给英国和世界带来什么,那就是能让英国的所有不太“伦理”的活动获得“伦理”方面的支持。
因此,抑制那些看似不是很强烈和狂放的激情显得更有必要,因为这样自我克制就不容易被各种害人的动机利用。节制、庄严、谨慎和中庸,这些受人喜爱的品质都不太可能导致有害的行为。而简单的淳朴、勤勉美德,也都来自和缓的但却坚持不懈的自我克制。那些过着幽僻而宁静的生活的人,他们的行为从自我克制中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优美和优雅,这种优雅或许并不夺目,但却未必比那些英雄豪杰、政治家或者议员等大人物逊色
说教的高手总是把真正想说的隐藏起来,在你不知不觉间推送给你,或者说在一百句真话中间加上一句假话,这样的效果真是妙不可言。
如果说亚当.斯密先生跟孔子有什么联系,只有“教化民众接受现状”这一条了。
四、我接受的部分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部伟大的著作还是有很多篇章值得我们去阅读、品味并继承的。
对于我们来说,孕育了我们的生命,并保护我们平安生活的政府或国家最重要的社群。我们的高尚行为可以为它带来很多好处,而我们的恶劣行为也会为它带来灾难。我们多有的一切都包含于国家之中:我们的孩子、父母、亲戚、朋友和恩人,他们的幸福和安全都依赖于国家的繁荣和强盛
去其精华,去其糟粕就留这一句。因为这段文字对那些唯欧美马首是瞻的所谓“精英”们更有说服力。
五、三个问题
据说后半夜写东西相当于喝半斤酒,对于我这样的酒量,到这时候一般就不会撒谎了,对不清楚答案的问题问出来:
1.手撕鬼子比盾牌挡子弹更违背物理科学吗?
2.“莫须有”比“大规模删杀伤性武器”来的更不要脸吗?
3.马里兰女学生演讲和特朗普废掉《巴黎协定》有因果关系吗?
不相信上帝存在的人会难以相信,这种普施万物的善行正是上帝这个伟大神灵的旨意。
正因如此吧,老先生在临终前对于自己著作的遗言是:
“烧了它”。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