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房对联选萃:聪明(一)

书房对联选萃:聪明(一)

作者: 流水春风 | 来源:发表于2020-01-03 18:03 被阅读0次

        这一讲我们来说一说聪明。常言“耳聪目明”,指的就是眼睛和耳朵这两个器官性能良好。现在大家讲“聪明”,多指它的引申义,也就是脑瓜机灵、智商超群。

        先看左宗棠(1812-1885)先生一副:

    聪明不在尘埃里,能事应推德业余。

        看上联“聪明不在尘埃里”,这一句出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先生的一首诗(改动了一个字),题目为《次韵王都尉偶得耳疾》:

    君知六凿皆为赘,我有一言能决疣。

    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

    聪明不在根尘里,药饵空为婢仆忧。

    但试周郎看聋否,曲音小误已回头。

        东坡先生嬉笑怒骂皆可入诗,这首可见一斑。

        根据这首诗题目给出的信息,王都尉应该是苏东坡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耳朵出了点毛病,什么毛病呢?不知道。有了这个事,就又有了一个作诗的题材。有人写了一首七言律诗,东坡先生以同样的韵脚跟着写了这一首,“次韵”就是这个意思。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互相唱和是很有品味的社交形式,是中国雅文化的经典形态。你写一首,他和一首,大家一来一往,互相品评,既对当前的事物交换了认识和见解,又对优美的汉语进行了把玩和开发,还能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和友谊,一举数得,岂不妙哉。

        我们看一下这首诗的颔联(8句中的的第3、4两句):

    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

        “病客巧闻床下蚁”,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原文如下:

        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孝武不知是殷公,问仲堪:“有一殷,病如此不?”仲堪流涕而起曰:“臣进退维谷。”

        据此,我们看东坡先生这一句的意思——王都尉耳朵有毛病了,苏东坡就联想到殷仲堪的父亲曾经因为身体虚弱,听到床下蚂蚁相斗就好像斗牛一样激烈。

        “痴人强觑棘端猴”,说的是《韩非子》中的一个故事:

        燕王征巧术人,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

        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理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大家看,这里的卫人是个骗子,说自己能在植物的刺尖上雕刻出母猴,也就是东坡诗中所谓的“棘端猴”。在燕王被铁匠提醒(雕刻总得需要刻刀吧,刻刀总不会比刺尖还小吧)、识破他的诡计后,这个卫人就吓得逃跑了。

        东坡先生此处的意思是:只有傻子,才会非要看所谓的“棘端猴”不可呢?

        这两句结合起来看,我猜东坡先生是想说——耳朵再好、能把蚂蚁打架听得像斗牛一样清晰;眼睛再好,能看清刺尖上雕刻出的母猴,这真是耳太聪、目太明了!但是,这样的聪明又有什么价值呢?

        大家接下来看第5句,“聪明不在根尘里”,东坡先生给出了答案——真正的聪明不在于眼睛、耳朵搜集了多少信息,而在于脑子有没有提炼、加工这些信息,进而形成更高价值的能力。

        回头再看左先生的上联,“聪明不在尘埃里”,这里的“尘埃”指的大概就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蚂蚁打架、刺尖母猴”吧,不要把你的聪明才智浪费在这些东西上面。再说得精炼一些,就是——要有大智慧,不耍小聪明。

        当代文化学者鲍鹏山曾讲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有一道题目: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如果你能把它变成系统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它是有意义的。但是假如一个人并没有这样的意愿和目标,他只知道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对他不仅没用,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因为他知道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答案,心里一阵窃喜,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牛的人,并且他特别想让别人知道这一点。

        于是,他天天等着别人提问,以期收获别人的敬佩。为了等到这一天,他可能每次和朋友吃饭的时候都点胡萝卜,别人吃得很香,他却只等着一个问题。

        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拴死了。

        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大家看,有多少人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了!

        再看左宗棠先生的下联,“能事应推德业余”,意思大致是——做事先做人,品德最重要。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永远是排第一位的。

        接着看张宗祥(1882-1965)先生一副: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一联大家耳熟能详,不用多说了。

        下面看唐驼(1871-1938)先生一副:

    知难行不易,见远识方高。

        上联“知难行不易”,说的好像是新文化运动干将胡适博士的主张。胡博士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知难,行亦不易》,大家看其中的两段:

        绝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从实际经验(也就是“行”)上得来:知一点,行一点;行一点,更知一点,——越行越知,越知越行,方才有这点子知识。三家村的豆腐公也不是完全没有知识,他做豆腐的知识比我们大学博士高明得多。建筑高大洋房的工人也不是完全没有知识,他们的本事也是越知越行,越行越知,所以才有能工巧匠出来。

        ……医学是最难的事,人命所关,故西洋的医科大学毕业年限比别的学科都长二年以上。但读了许多生理学,解剖学,化学,微菌学,药学,……还算不得医生。医学一面是学,一面又是术,一面是知,一面又是行。一切书本的学问都要能用在临床的经验上;只有从临床的经验上得来的学问与技术方才算是真正的知识。一个医生的造成,全靠知行的合一,即行即知,即知即行,越行越知,越知越行。熟读了六七年的书,拿着羊皮纸的文凭,而不能诊断,不能施手术,不能疗治,才知道知固然难,行也大不易也!

        大家看这里,胡适博士把“知难行不易”说得很透彻。胡先生写此文的主旨,就是要反驳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知难行易”。中山先生是医生出身,胡博士就用医学来反驳他。

        说到“知”和“行”,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了。且看王阳明先生《答顾东桥书》中的一段论述: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

        大家看王阳明先生,就是拿“吃饭”、“走路”这样的寻常事情来说明“知行合一”。

        下联“见远识方高”,和前一联的“聪明不在尘埃里”差不多。欲生大智慧,得有大境界。欲穷千里目,就需要更上一层楼。

        接着看于右任(1879-1964)先生一副:

    义随周旋积,理以精神通。

        上联“义随周旋积”,就是“知行合一”,“”就是“知”,“周旋”就是平日里的反复实践,就是“行”。大聪明、大智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积累淬炼出来的。

        下联“理以精神通”,就是要多思考,多分析,要将实践所得转化为理论认知。孔夫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这个意思。褚时健先生74岁才开始种橙子,数年之间竟成了“中国橙王”,就是人家在实践中善于思考嘛。

        下面看严复(1854-1921)先生一副:

    知者不言以阅众甫,为于未兆是谓微明。

        上联“知者不言以阅众甫”,是说——有大智慧的人,总是静静地观察着新事物、新情况的萌芽与发展。

        下联“为于未兆是谓微明”,上联的观察就是为了这里的行动。既然高人具有先于一般人的洞察力,那他当然也就能——乘势于初起,防患于未然了。 

        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要想乘势,首先得有发现“势”的智慧。从古到今,不管是商鞅、贾谊、凯撒、但丁,还是比尔盖茨、乔布斯、马云、马化腾等牛人,都有这样的大智慧。

        对于“乘势于初起”,知命媒体人李翔先生在其所著的《趋势》中讲了这样一件事:

        桑德伯格是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她出生在华盛顿,毕业于哈佛大学,当过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的助理。

        本来,桑德伯格在美国东部政界发展得非常顺利。但2001年时,她想去硅谷找一份更有活力的工作,于是她拿到了谷歌的Offer。

        当时谷歌刚刚成立3年,还算不上一家大公司。谷歌给出的职位和薪资,距离当过财政部长助理的桑德伯格的期望值很远。从东部到西部,从政界到商界,从大机构到小公司,职位、薪酬、环境,种种落差,让桑德伯格非常犹豫。

        当时谷歌的CEO施密特跟她说了一句话,立刻转变了她的看法,让她毫不犹豫地加入谷歌。

        施密特对她讲:“如果有人在火箭上给你提供了一个位置,不要考虑位置好坏,先上去再说。”

        对于“防患于未然”,东坡先生在其名文《晁错论》中有一段精辟入微的议论: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接着看清代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胡林翼(1812-1961)先生一副:

    君子有远虑,志士多苦心。

        这一副是胡先生临别赠友的。大家看看款识是如何说的:

        诚甫十兄年大人胸有千秋,目营四表,忧先天下,忠爱盹盹。中和之气,正大之情,圭角不形,准绳在手,而心弥苦矣。林翼结交十八年,从政滇中又三年,知己之谊,今当远行,作此志别,非敢阿好也。癸丑年冬,胡林翼并识。

        癸丑年冬,也就是1853年冬天,此时胡林翼卸任贵州地方官。对于相交多年的知己,“君子有远虑,志士多苦心”这两句话既是赞颂,更是期许。

        我们看清代中兴四大名臣中的另外两位——左宗棠和曾国藩,也曾有这样的惺惺相惜。1872年,曾国藩先生去世后,一生恃才傲物的左宗棠送去了这样的挽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与胡先生的联语一样,为国为民,肝胆相照,真所谓君子之交,在义不在利也。

        细观胡林翼先生一生,也真无愧于“君子有远虑,志士多苦心”。

        胡先生自幼聪颖异常,8岁时就被陶澍(清代名臣,官至总督)先生看中,定了娃娃亲。20岁那一年,家乡发大水,胡先生多方奔走,筹款赈灾。在初期努力无果的情况下,说服百里之外的岳父家先出银2000两,以作表率示范。在他的不懈奔走下,当地不少富户终被感动,出钱出力,解了一时之忧。

        胡先生25岁考中进士后,先做了几年京官。为了施展自己经国济民的抱负,35岁时选择到偏远的贵州做地方官。1853年,在贵州辗转7年的胡先生以四品道员卸任、带兵赴湖南湖北。不到2年时间,胡先生即以才干、军功升任代理湖北巡抚。

        湖北是当时清军与太平军作战的主战场。胡先生一手调和内部矛盾,一手应对太平天国。1861年,本已积劳成疾的胡先生,在长江上看到西洋轮船来往如飞的情景,为中国的衰败落后痛心不已,咳血而亡,终年50岁。

        由胡林翼先生此联,又不免使人想起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西汉奇才贾谊。

        贾谊少负才名,20岁之前就被地方官延为上宾,21岁即被征召到中央政府担任高级顾问。后来多年辗转地方,虽然不大被重用,但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积极为朝廷建言献策。33岁时,先生在积愤忧郁中与世长辞。

        我们看贾谊给朝廷建言的《治安策》中的一段: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贾谊这篇文章写于汉文帝时期。大家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都很熟悉吧,这里的“文”就是汉文帝。这么好的时代,为什么贾谊要这样危言耸听呢?竟然讲“现在的局势,就好像睡在快要燃烧起来的柴禾堆上,太危险了”,这不是和主流宣传在唱反调吗?

        如果我们穿越到当年去问贾谊,他可能会动情地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再看贾先生在《治安策》中针对当时的诸侯王问题给出的建议: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汉朝建立时,开国皇帝刘邦封了不少诸侯王。这种策略可以看作是对秦朝高度集权政策(不分封诸侯王)的校正。但是到了汉文帝时期,这些势力膨胀、虎视眈眈的诸侯王,就成了国家长治久安的一大顽疾。针对这个问题,贾谊深谋远虑,建议朝廷“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用武力去消灭这些诸侯王是不现实的。而相反的,可以通过分封更多的诸侯王来逐步化解这个问题——诸侯王越封越多,单个诸侯王的实力就会越来越弱,这样对朝廷的威胁自然就会越来越小了。

        我们知道,到了汉文帝的孙子汉武帝的时代,诸侯王的威胁就是这样一步步地被解决了。贾先生的苦心远虑,也终于被后人理解了。

        对于贾谊的才识与际遇,笔者曾写过一首小诗:

    贾生少负奇崛名,汉文有道未见功。

    远虑苦心谁人识?百年回望叹英雄!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房对联选萃:聪明(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qt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