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哪边走不一样

哪边走不一样

作者: 东林书生 | 来源:发表于2018-10-13 21:08 被阅读0次

    今天有一个磨课活动需要参加,妻子不得不坐公交上班。将妻子送上公交车后,时间才刚到七点。不过,我没有打算回家补个觉。按照个人习惯,每次有县里有教研活动参加,我都是在将妻子送上公交车后,便直奔教研活动主办学校。时间早,可以在人家校园里读读书,也可以趁机观察人家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方面的有益做法。这一次也不例外。

    到了第一实验小学,看到门口的学生还是稀稀拉拉的没几个。门口也只有几个孤零零的执勤教师。这么早进校园,空旷的校园,只我一个陌生人,怪尴尬的。所以,我打算等七点半后和学生一起入校。这中间等待的二三十分钟做什么呢?读书。通常情况下,我的包里会放三本书,一本教育学著作,一本心理学著作,一本数学著作。想起这一周来倾心阅读的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那精辟的论述,不觉的从包里取出。在读完一章合上书本,正打算仔细体悟一番时,背后传来一个孩子的苦恼声。

    孩子的爸爸大声的呵斥道:“哪边走不一样?哪边走不一样!”一边说着,一边拉着孩子的手自南向北走去。父子俩步伐很快,准确的说是爸爸的步伐很快,带动儿子的步伐也很快。很明显,孩子用快节奏倒腾的小碎步才可以跟上爸爸的快捷有力的大步子。爸爸带着儿子从校门前的隔离带中间急速通过后,在校门口北侧用铁栅栏设置的进校通道入口前站好后,儿子的哭声才停止。这父子俩,一个哭声中带着委屈,一个怒气中含着不解。

    原来,为了防止踩踏事故发生,针对学生数量多,学校地处闹市区的客观情况,学校对全校学生入校位置做了明确划分,让不同班级的学生都按照预设的通道进入学校。由于这个根据学生的班级划分的,而不是根据学生家庭居住方位设定,有的学生家住南侧,却要从北侧入校。早上,家长忙着上班,孩子急着上课,有的家长图省事,就不顾学校的规定,哪儿近就把孩子放哪里入校。但是,偏偏学生的规则意识强,就造成了以上一幕的发生。

    孩子是规则最有力的执行者,而成人却往往在扮演规则制定者的同时,也扮演着规则破坏者的角色。

    在上午的教研活动结束后,我骑着电车回家,在红绿灯路口,没有几辆电车是停在斑马线以内的,绝大多数的电车都是在斑马线的边缘,更有甚者在斑马线前一米远的地方。可悲的是,当距离绿灯还有三四秒的时候,已有电车如离弦箭一般疾驰而过。中国式过马路早已成为交通隐患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媒体也曾连篇累牍讨论和批判过,时至今日,效果看起来并不明显。

    多年前,曾有一个新闻在网络及坊间流传多时,难辨真假。说的是日本公交是没有收费员的,旅客上车后自行付费,但是公交公司会不定期暗访乘客是否购票。一位国人留学生,为了贪图省钱,每次均逃票,最终被发现。就这看起来不算多么大的事情,在日本却被计入个人诚信档案,造成这位国人留学生在当地无法找到工作,最终不得不离开那座城市。如果说这个故事可能有演绎成分,那我所亲耳所闻的一件事,则让我真切感受到德国人的规矩意识。我大学时候的一位讲师是当时的市教研员,他一次去德国培训学习。亲眼看到德国人令人震撼的严谨。例如,孩子在吃完零食后,遗留的垃圾可以一直拿到有垃圾桶才会按照垃圾分类放到垃圾桶中,司机可以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在距离形容三四米的地方就停车,去商店购物可无理由退货。

    孟子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行为规范,是秩序的守护神。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规矩,这个社会会呈现一幅怎样的混乱场景。

    知道规矩显然不是规矩制定的本意,有力的让规矩内化为行为习惯,才是规矩制定的题中之义。而这些,显然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之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对于孩子行为规范培养更为重要。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这样的词汇才是孩子行为习惯培养的最好办法,最直接的办法。就如那个非要去自己班级入校地点的孩子来说,他的坚持反应出他对规则的遵循,或者也是孩子自尊心的体现。毕竟一个班级中,自己偷奸耍滑,会给同学、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至于孩子的爸爸呢,在他认为,只要排队入校即可,至于必须站在那个地方无所谓。可一个学生错站,两个学生错站,渐渐的,站队就可以不站,有序就会成为无序。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道理妇孺皆知。小小规矩的遵守与破坏,也始自点滴的坚守与违背。

    所以,我说,哪边走不一样。一边代表着对于规矩的坚守,反映着维护井然秩序的决心;一边意味着对规则的破坏,充当的是破坏千里之堤的蚁穴。从这个道理说,走哪一边是真的不一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哪边走不一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ra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