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七章 无条件养育原则

第七章 无条件养育原则

作者: Ashley王 | 来源:发表于2018-08-03 01:22 被阅读0次

    💕第七章先抛出一个问题给大家:当我使用的育儿方法只是临时有效,或者临时都无效时,我是会认为措施的力度不够,还是会去思考,方向是否正确?

    💕“坦率地说,与许多其他育儿著作理论相比,我在这里提供的育儿建议更富挑战性。确认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比仅仅只是爱他们更难;针对孩子复杂的身心因素做出反应,比仅仅关注他们的行为更难;试着与他们共同解决问题、向他们解释正确处事的理由(更不用说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理由)要比借用“胡萝卜加大棒”去控制他们更难。“并肩协作”要求我们做得要比“实施手段”更多。”

    💕在书里科恩指出,我们常有的行为是在认为我们对孩子进行行为矫正无效时,会先去思索是不是我们采取的力度不够,而非去思考是不是我们的方向出现了问题。也就是最难的在于,我们如何从“我如何让孩子听我的话?”转变为“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我如何能满足这些需要?”——是的,这里也会遇到如果父母自己也要需要怎么办?我相信在后面,我们会找到属于你的答案,跟随共读的脚步即可。

    💕在这第七章之前的章节,或者说无条件养育整本书在讲述的都是如何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而非我们认为给了无条件的爱。方法就在于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要求我们能够真的重视孩子本身,包括“表达无条件的爱”、“给予孩子更多做决定的机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转接题外话,这本书我是2016年10月买的,到今年快2年了,再次翻看时很多都已经忘记,但却发现她深入到了我对待伊一的方方面面,尽管我做的还不够好,给予她更多做决定的机会很多,但也会有我的需求特别强烈让她跟随我的时候;表达无条件的爱却不能保证她感受到,因为前期做沟通时她会反馈给我:当我有情绪时,她会有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事了;关于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这点,是的,我不能以自己的以为来左右孩子的以为,对于我们来说很简单或者微不足道的事,对于孩子而言有可能就是她那一刻的全部,比如一个喜欢的气球飞走了会伤心不已。可是她的自信、开朗、思维、想法都在不断的呈现出作为她自己,独一无二的模样。

    💕无条件养育原则,共十三条

    1、深思熟虑

    反观我们自身育儿模式的来源,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动机,有时我们无法容忍孩子的一些行为,恰恰是因为无法容忍我们有这些行为。那么当我们试图改变或控制孩子时,是孩子需要还是我们需要呢?

    2、重新考虑你的要求

    孩子无法满足我们的要求,会存在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的很可能不合理。比如超出孩子的年龄、比如强制孩子做我们认为必须的事而非他们必需的事……我们需要反思这些要求的价值或必要性。

    3、专注长远目标

    不忘初心。时常回顾我们的养育目标,跟我们在实施的育儿手段相比较是否已经违背?比如想要养育一个独立思考的孩子,却时刻要求孩子必需按父母的想法行事;比如想要养育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却经常对孩子进行“爱的撤回”。不要被某一刻的焦虑而蒙蔽了我们的初心,当我们关注长远目标,会使我们行径的更为稳定并更易于选择好的育儿模式。就像在高速上开车,看着远方时方向盘的掌控游刃有余,盯着眼前时会焦虑地不停摆动。

    4、将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

    “稳固而充满爱意的亲子关系并不是它是有用的才应该存在,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目标。”因此,“无需计较对错”,“在做任何能让孩子理解为有条件爱他们的事之前,我们应该绝对保证其值得伤害我们的亲子关系。”

    5、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

    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第一反应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孩子有了什么需求遇到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

    6、尊重、尊重、尊重

    尊重的核心在于任何人都值得尊重,只有真的被尊重才有可能去真的尊重他人。任何人都比他人更了解自己的感受、想法,也更了解与自己相关的其他人或事。我在这里之所以不是引用原文说孩子,是因为,在身而为人这个身份上,成年人与孩子差异的只是年龄而带来的一切,在人格及感知思考上没有任何差异,在对于获得尊重和给予尊重上没有任何差异。

    7、真实可信

    想起了《PET父母效能训练》的第一章内容,父母是人而非神,做真实的父母。我们是人,我们也会有自己的需求、也会犯错、也并非总能接受孩子的所有行为、也会遇到让我们为难的时刻。我们对孩子越真实,孩子感受到到链接越强烈,也会更愿意尊敬我们,一定程度上,我们越能成为孩子的榜样,而不必惧怕孩子会看低我们,会无法接受我们。很多时候害怕对孩子失去“控制”,是因为我们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8、少说、多问

    这条原则更多在说倾听孩子的重要性,找到孩子产生让我们不愉悦行为背后的根源,而非强烈的一定要通过我们说的方式方法去纠正他们的行为。根据PET关于倾听孩子的方式基本分三类:非语言类型,指肢体、表情或者仅是陪伴在旁,以无声的形式表示接纳性的倾听;基本倾听,指用简单的语言让孩子可以敞开表达想法;积极倾听,一种协助性倾听技巧,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进而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当然以上的方式指孩子的行为并未对父母的需求产生影响。

    9、记住孩子的年龄

    对于孩子的期望要符合他们的年龄阶段,比如要求学龄前的孩子长时间安静的坐在餐椅里,显然是超出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

    10、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

    这个原则还有个说法是“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假定孩子无辜。”这条对于低龄儿童特别重要,因为他们很多在我们看来不当的行为是跟年龄密切相关的探索行为;而面对高龄儿童也因从去试图理解孩子行为出现的原因出发,而非将孩子定义成“有问题”或者“不良”,甚至“恶性”。这条原则对应的心理影响在于:孩子会使自己成为父母所期待(认为)的样子,不论这个期待是好的或者坏的。就像是我们说这个孩子很顽皮啊,不会使他变得让我们觉得乖巧,反而使越来越顽皮。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基于符合事实。

    11、不说没必要的不

    关于这个原则原文有段话要划重点:#帮助孩子准备应对“真实世界”挑战的最佳手段是让他们经历成功和喜悦,人不会因为童年时被故意制造不愉快而变得更有能力应对不愉快#。

    将习惯性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说“不”改成默认说“是”,当我们需要说“不”时思考理由是否充分。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对孩子说不,并非孩子的要求多么不合理,而是因为我们不想被影响,不想麻烦:比如孩子要求我们来玩过家家,但我们需要休息。

    12、不要那么死板

    爱默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无效养育模式的特征就是愚蠢的始终如一。所有规则和所有发生的行为该如何处理都应该结合当时的情况,如果我们理解句子应该放入上下文,而不是断章取义。父母经常会拿着一个规则要求孩子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符合,比如吃饭必须光盘,但孩子可能某天并不饿、可能某天肠胃不舒服、可能当日饭菜真的不喜欢,我们应该从当下情景中发生的行为看见孩子,从而更好的了解他,并能做出相应合适的处理,这样孩子也会具备应对生活不同情况的灵活性,而非死板不可调试。这一原则中还指出了,父母不必统一战线,人与人就是不一致的,孩子可以看见的真实人性,并学会如何在尊重的基础上解决分歧。

    13、不要匆匆忙忙

    这个原则在指代我们必须竭尽全力避免使用强迫手段。解决的途径有三:一是通过调整时间来解决我们可能出现的不得不催促孩子的情况出现(比如早起15分钟,给予孩子时间准备出门);二是通过改变环境来解决匆忙的问题(将孩子留在有安全护栏的院子里,不必恐吓孩子说乱走会危险);三是放慢我们的脚步,尽情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是的,当他们小宝宝时,会缠着要我们抱,我们嫌累会说宝宝长大了自己走、不抱,而后头也不回的走到前方;可是,你不在他们需要情感与身体链接到时刻拥抱他们,当他们长大了,你便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并且可能越来越远。伊一现在快6周岁了,回顾3-4岁的阶段,主动要求抱的时刻少了很多很多。现在偶尔说抱抱,我会立马拥抱,现在的抱抱更多是情感链接(充个小电),即便没有商量的放下,她也会愉快地走到你的前面。

    💕请,好好珍惜这看着漫长,却十分短暂的时光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七章 无条件养育原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se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