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蓝田烟读书分享
微循环视角下的平衡人生

微循环视角下的平衡人生

作者: 蓝田烟 | 来源:发表于2020-11-25 20:04 被阅读0次

    书斋壁,夜月影,静享墨香竹音。断断续续地用了一周时间,读完了哈佛商学院管理思想大师克里斯坦森所著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一生》。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不由自主地努力回忆着,三十多年来我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以新的视角审视过去,难免会有些许遗憾,但“好”也好,“坏”也罢,都已刻印在了人生过往,融入了我们的生命。

    如何衡量我们的一生?貌似是一个生命终结时的话题,但为了做个“明白人”,坚强的走下去,我们就需要不停地对话自己的人生,不断审视和改变自己。

    人生的最美状态,是平衡状态下的惬意和坦然,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人生的平衡,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动态、循环往复的过程。

    我们推崇“知行合一”,“合一”的结果源于匹配的过程,而支撑这一过程的,是“知”与“行”之间新旧流转的微循环。

    我们都渴望向前、向好的状态,更期待拥有螺旋式上升的人生。正所谓“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每一次的微循环,都离不开我们自身的认知和选择。

    网图侵删

    01

    一个“小马扎”,让努力成自然

    近期热搜栏内,总能出现“学霸”的身影。清华大学学生“边骑车边用电脑”的余温还未散尽,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在ATM机内学习的照片又让网络热闹非凡。

    “学霸”故事之所以能一次次刷屏,是因为他们牵动了我们曾经作为一名学子的初心和激情。

    我就读于西安西郊的一所大学,住的是上下铺八人间,而且每晚十点准时掐电。

    学校给每个人发了一个“小马扎”,白天的时候,我们就以“下铺”为桌,“马扎”为椅,看书或学习。

    晚上熄灯后,我们就拎着“小马扎”,倚坐在楼道暖气片旁,借着微弱的光,奋笔疾书。

    庆幸的是,我们楼道里装的不是声控灯。据说西安某高校宿舍楼道里是声控灯,熄灯后,学生只能在楼道里边跺脚边看书。

    那会没有电脑、手机之类的电子设备,也没有现在学生“上床下桌”的学习条件,我们只有一本书、一个本、一支笔,坐在“小马扎”上,一学就是好几个小时。

    到现在还忘不了,半夜一点钟做数学题的清醒。

    “小马扎”给予我们的,不单单是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一种态度,是对学习生活的尊崇和珍惜。

    回顾我个人的成长,或受到世俗观念的影响,或受到地域、家庭环境的限制,在我前面走过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属于随波逐流、操之他人的状态。

    自己能做的,就是通过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作为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一代,我心底里对书的那份渴求与敬畏是无法磨灭的。

    而我也确信,基于学习认知上的“知识—成长”微循环,是促成我们人生平衡的关键。

    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院士曾经讲到,“我们经常讲‘从0到1’不容易,其实‘从无到0’也很难”,对于学习而言,“愿意学”就是“知识—成长”微循环的力量之源

    人生中的很多事,我们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回报。微循环的魅力就在于,有朝一日机会来了,我们靠内心的素养与知识的积淀,自己撑起了一片天。

    网图侵删

    02

    这些是你内心真正想要的么?

    我们很多时候会怀念自己的家乡、母校,因为在那里,有我们曾经倾注的感情、寄托的念想。

    这是关于“乡愁”的心脉灵魂,深沉、内在、真实。

    前阵子与朋友通了一次电话,谈及了目前的心态、状态,以及接下来的打算。

    就在我滔滔不绝之时,他突然问了一句:“这些是你内心真正想要的么?”

    我们俩都是一起经历过二次择业的人,他是在提醒我,不能忘记择业时的初心。

    工作,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能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人生之大幸。

    工作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真正能让我们喜欢上一份工作的,是自己的内心和工作的内在状态。

    我们曾经都渴望稳定的工作、美满的家庭,专注于事业,归位于家庭。

    欲望,本就没有休止符。无处不在的虚荣与贪欲,总是在动摇我们的初心,更何况我们还习惯于给它们披上“正能量”的外衣,以此绑架心灵。

    当下所做的事,是我们内心喜欢的么?真正想要的么?我们是否在“带着感情干工作”?

    忠诚于内心,是循环的起点,也是终点。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会赋予我们专注和投入,才能循环出应有的价值。

    网图侵删

    03

    爱与被爱的微循环:我们缺位了么?

    爱与被爱所滋生的,是一种长久的幸福感,是不容玷污的、最珍贵的情感。

    我们向往美好,相信坚贞,爱与被爱的循环,诠释的是我们埋藏心底的依赖与信任。

    因为信任,我们觉得这份亲密始终牢不可破;因为信任,导致越是珍贵的东西,越容易被遗忘和冷落。

    我们有时间赴约每一次应酬,却抽不出时间来为家人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餐。

    我们加班加点地撰写一份份材料,却静不下心来完整地陪孩子读一本书。

    在孩子年幼仍需陪伴的时候,我们却早早地把孩子送进了幼托机构;在孩子学习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却把孩子推给了各种教辅培训。

    一味的责任外包和情感外包,“你的孩子还是你的孩子吗?”

    生命只有一回,陪伴只有一次,在与家人、好友相处的问题上,重要的不是目的,而是过程。

    家人、好友没有抱怨,但不一定就代表默许,在爱与被爱的互动和认同上,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状态。

    我们习惯于忽视本应最在乎的人,但是否想过,曾经牢不可破的亲密,有朝一日也会化为路人的冷漠。

    爱与被爱的微循环,虽然无言,但真实般存在。我们的每一次缺位,都需要未来去偿还。

    关系重在维系,情感贵在经营。我们不能在理所应当中忘记了自己的角色,最后让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网图侵删

    04

    原则是始终不能突破的

    作为一名业余跑者,我很欣赏村上春树的一个跑步原则,就是“不管奔跑速度降低了多少,都不能走”。

    刚上大学那会,我之所以跑步成绩一直不行,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底子不够好,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感到累的时候,第一时间就选择了掉队,结果是放纵了自己。

    有一种遗憾,是在本该坚持和拼搏的年龄,却选择了逃避和安逸。

    选择了“走路”,突破了原则,最终也打乱了跑步成绩提升的循环链条。

    人生中的每一次微循环,都有着特定的目标和既定的原则,原则一旦突破,就弱化了其应有的价值。

    100%的坚持要比98%的坚持容易得多”,我们都习惯于边缘思维,觉得一次两次不会影响大局,但事实上,突破了一次,紧接着就会有后面的很多次,结果导致“破窗效应”,悔之晚矣。

    很喜欢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微循环视角下的人生平衡,折射的是一琢一磨的努力、一心一意的责任和一分一秒的坚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微循环视角下的平衡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to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