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国庆假期,和2017年一样被安排了加班两天,只休了10月的3号到7号,即便这样我也知足。好几个月没回家的我,对国庆回家的期待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一样,有一份按捺不住的喜悦与激动在心底蔓延不止。不禁想起艾青的那句: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故乡爱得深沉。这句话用到此处,我觉得最合适不过。若是有人觉得矫情,我都愿意。
曾经我还是个恋家的孩子,喜欢父亲烹饪的清蒸鱼,母亲烙的白面煎饼。虽然鱼肉不是我的,可至少能享用些漂着油花、葱花的鱼汤;虽然煎饼里面没有加火腿和生菜叶子,可至少有油滋滋的粉条可以解解馋。如今对于家,想回却又怕回,因为成长阶段的一些烦恼渐渐开始改变了我对回家的想法与蠢蠢欲动。
原生家庭的教育对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影响绝对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这种来自骨子里的文化软实力,有的时候甚至可以将我们击得粉碎。之前在网上很火的一篇文章,如果你想知道和你在一起的那个人值不值得过往后余生,那就去看看他的原生家庭。那里,你一定能找得到答案,定能让你打消踌躇不定的心理活动。
是的!我怕回家,是因为我到了适婚的年龄却依旧过着高贵而卑微的单身生活。高贵,是因为我是自由的个体。我可以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自由自在,不必迁就,不必妥协。卑微,是因为我在父母的眼里就像个学生一样,未完成生活课上布置的家婚生子这样的家庭作业。越是长大,越是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
小时候一哭二闹,父母便把最好的吃的喝的送到我们嘴边,长大了这等好事就像在撒哈拉沙漠淘金一样百般困难。每当我理直气壮的向母亲答应我会尽快把自己嫁出去这样的话,她总是不露声色的显出不悦之感,好像我的那番话就像句玩笑话一样。我说人生短暂,每天过得开心便好,母亲却冷嘲热讽似的回应说我想法太自私。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难道这就是父母子女一场对这句话最精彩绝伦的诠释?
为何会这样?因为中国式家庭永远离不开“攀比”这个词汇,永远都是为别人而活。从娘胎里开始就被拿来比较了,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身体素质多么的好,别人家的小孩成绩是多么的优秀。”
谁不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样一路被父母拿在街上比较过来的呢?本以为步入社会成为一名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合法公民会逃过一劫,谁成想又失败了。
上学那会我们的父母三申五令的要求不准谈恋爱,搞对象,刚从学校踏入社会的大门连工作都没收拾稳妥就开始在屁股后面逼问着你搞个对象出来。似乎在他们的眼里,处对象就像是去集市上挑白菜一样,色泽鲜艳让人萌生垂涎欲滴之嫌的货色即可就可以扔进菜篮被带走。
孰不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各个独立的灵魂是多么的傲娇,不可一世。即便是白菜,也是一颗有灵魂的白菜,岂可随意抛之弃之。
当身边的00后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我们90后却还孑然一身。父母开始渴求我们放下不可一世的高级面庞,体谅下做父母的辛酸,奉劝我们不要再执迷不悟,不要对未来的另一半提太过分的要求。然而,要求真的过分吗?
往事不回头,未来不将就。我们的诉求很简单,只要三观和,只要聊得来,那就对了。可偏偏这份简单就像火星撞地球一样机会渺茫。就算颠覆了整个世界,这要和的三观也怕是难了。
父母的嘴边总是挂着“和你灰头土脸一起长大的隔壁二丫已经结婚了,和你拜把子称兄弟的邻村牛二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了”。而我只能耷拉着脑袋,接受着这来自灵魂深处的拷问。到底是我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偏执与误会,还是这个世界对我只有满满的唾弃与敌意。
父母渴求的“体谅”,让我觉得自己像个罪人。每一次拷问,就像飞夺泸定桥一样要经受住煎熬。
有时看着父母眼角和额头堆起来的皱纹,看着岁月将黑丝染成白发,不禁不寒而栗。是不是做了父母的人,眼里就只有孩子半分都没有自己。
生命是多么的短暂,而父母这样的人却愿意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为其喜怒哀乐。可对我而言,这沉甸甸的爱,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愿彼此多一份理解和包容,愿每一个十年我们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2018.10.10 夜 天气:晴 空气质量: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