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刚生完二胎没多久的宝妈想去厕所,就叫来8岁的女儿帮忙照看老二,没想到小女孩竟然把还在襁褓中的婴儿,直接从八楼扔了出去。
宝妈狂奔下楼,但是已经晚了,二宝当场就没了生命迹象,这位妈妈看到婴儿的尸体的时候瘫软倒地,悲痛欲绝。
引发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竟然只是一句玩笑话。当天的早上,小女孩正在和邻居家的孙子玩耍,孙子的奶奶跟小女孩开玩笑的说:“你妈妈生了小弟弟,就不要你了。”
小女孩听后当即反驳:“我妈妈才不会不要我呢。”然后闷闷不乐的走了,没想到一句话造成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可能这位老奶奶当时的用意只是觉得好玩,逗一下小女孩。但是在孩子的心里,她无法判断大人的话是玩笑话还是真实的。
这样的捉弄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做出极端反应。
“你妈妈不要你了”、“你是从垃圾桶捡来的”,这些话语不知你是否熟悉,总有些大人喜欢用这些话来捉弄孩子,以此来取乐。
他们觉得是在逗孩子,但熟不知“逗”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作家尹建莉说:“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
而“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你是从垃圾桶里捡回来的
有个小男孩,常常被人说“你是你爸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他们都是双眼皮,而你是个单眼皮。”
小男孩竟然信以为真,他变得做事谨慎、讨好,因为他怕惹父母不高兴,然后不要他。
即使妈妈跟他解释说他是他们亲生的,小男孩也是将信将疑,直到后来翻出爷爷年轻时候的照片,看着那个跟自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爷爷,才相信自己的确是爸妈亲生的。
一句“你是捡来的”就能毁掉孩子的安全感,大人却觉得这很好玩。
成人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所以凡遇到这类事情,家长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
之前看过一个亲子节目,是蔡少芬带着两个女儿,节目中,工作人员让两个女孩在玩具和“妈妈的陪伴卡”两者之间选择一个,两个女孩果断的选择了玩具。
工作人员把“妈妈的陪伴卡”撕掉了,并告知孩子们接下来的几天妈妈都不会陪她们,两个孩子问回到香港能不能找妈妈,工作人员却回答:不可以,因为妈妈已经“碎掉”了。小女孩们立即被吓哭。
虽然这只是个电视节目,但其实生活中这样类似的事情真不在少数。
孩子被捉弄,家长应该怎样做
1.对这些行为及时说不
不要觉得大人捉弄孩子只是小事,要时刻提醒自己,在孩子面前无小事。如果遇到孩子被捉弄的情况,大人应该及时的出面制止,而不是为了维护关系做赔笑。
有的人就以捉弄孩子为乐趣,乐不思蜀。如果你站出来说不喜欢这样或者告诉他们这样捉弄孩子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一般对方就不会继续捉弄孩子了。
2.鼓励孩子自己说不
在遇到同事或者朋友捉弄自己孩子的时候,你可以对孩子这样说:“叔叔阿姨这样和你说是不是让你不开心了”、“我们和叔叔阿姨说你不喜欢这样好不好”,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先感受到父母的理解,然后孩子就可以放心的表明自己的立场了。
如何正确的逗小孩
每当看到小孩子,小小的、软软的,难免生出逗他们的心情,这很容易理解,毕竟小孩子很可爱。在逗孩子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逗”,什么是“捉弄”,先要把两者的区别理解清楚,然后在去逗孩子,而且逗孩子的时候也要掌握个度,不然真的很容易发生不好的结果。
第一、逗孩子的前提,首选要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逗孩子要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能让孩子在和大人互动的时候有所收获。
第二、逗孩子的前提,一定是本着以孩子快乐为目的,而不是把孩子弄哭,而大人在边上却觉得很有趣。
第三、逗孩子的出发点是爱,所以要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逗小孩要注意什么
1.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每个孩子都很童真,所以不要拿孩子的童真当做你娱乐的工具;
2.小孩天生就爱模仿大人,所以一些危害的动作和行为要避免,这些极有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所以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3.孩子的心理其实是非常脆弱的,过多的心理伤害会造成孩子心理形成阴影,孩子成长也会存在问题。
如何避免中国式逗小孩
在国内,捉弄孩子的现象其实是非常常见的,有些大人对于捉弄孩子根本就不自知,会拿这种逗孩子的方式当成乐趣,但熟不知这些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为家长,首先需要懂得妥当的处理人际关系,如果发现孩子被同事或者朋友捉弄,可以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适当的制止。
然后,教会孩子应对这样的事情,遇到捉弄自己的大人要学会礼貌的拒绝,表示不喜欢,懂得保护自己,所以关键要看家长怎么教育孩子。
其次,当孩子遭遇捉弄的时候,家长要提醒孩子,引导孩子如何面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