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水保湿指南

作者: 混吃等你 | 来源:发表于2020-12-02 21:45 被阅读0次

一、基础知识

1. 表皮

1.1 表皮构成

表皮作为皮肤的最外层,厚度约为0.1~0.3mm,由多层各种大小不同的鳞片状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细胞由表皮的最里层(基底层)发育而来。
  基底层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一列一列向上移行至表皮的最外层即角质层,新生细胞在向上移行过程中,在不同的层次,其大小、形态均发生了变化,因而先后形成了表皮的各层,从内到外依次分为五层,即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表皮各细胞层各具不同的特点。
  (1)基底层
  是表皮的最内层,附着于基底膜上,由一列相互平行的柱状细胞组成,我们称这些细胞为基底细胞。基底细胞的分裂、增殖能力很强,是表皮各层细胞的生成之源,新生的细胞在向表皮上方浅层移行过程中逐渐分化,形成表皮其余几层的细胞,故基底层又称为“生发层”。在皮肤破损时,基底细胞通过分裂增生而使破损处得以修复,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2)棘层
  位于基底层之上,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由4~8层不规则的多边形体积较大的细胞组成,细胞向四周伸出许多细短的突起,故称为“棘细胞”。
  (3)颗粒层
  位于棘层之上,由2~4层较为扁平的梭形细胞组成。由于此层细胞内含有许多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透明角质颗粒,故有“颗粒层”之称。由基底层向上移行而来的表皮细胞在这一层发生较大的代谢变化,既可合成角蛋白,又是形成角质层细胞、向死亡转化的开始,因此它起着向角质层转化的所谓过渡层的作用。表皮细胞经过此层后完全角化,失去了细胞核,转化成无核的透明层或角质层。在颗粒层内部的上层部分的细胞间隙中充满了疏水性的脂类物质,成为一个防水屏障,一方面使水分不易从体外渗入,另一方面也阻止表皮内水分向角质层渗透,对皮肤内水分含量的相对恒定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致使角质层细胞的水分含量显著减少,成为角质细胞死亡的原因之一。
  (4)透明层
  位于颗粒层之上、角质层之下,仅存在于手掌和足趾处,由2~3层无核的透明细胞组成,有防止水及电解质通过的屏障作用。
  (5)角质层
  位于表皮的最外层,由多层已经完全角化的死亡细胞组成。作为人体抵御外界不良刺激的第一道屏障,角质层细胞的细胞膜厚而坚固,细胞内充满密集平行的角蛋白丝,使得角质层对多种物理和化学性刺激具有很强的耐受力,能阻挡异物和病菌侵入,并能防止体内组织液向外流失。在代谢过程中,靠近皮肤表面的角质层细胞会逐渐脱落,形成我们日常所称的皮屑。
  角质层的状态直接决定了皮肤的外观状态,如角质层过厚,皮肤就会显得晦暗无光;角质层含水量过低,则会导致皮肤出现干燥、脱屑等现象。
  表皮由基底层到角质层的结构变化,反映了表皮细胞由分裂增殖、上移并分化到脱落的过程,同时也是细胞逐渐生成角蛋白和角化的过程。基底层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形成新细胞,而角质层最外层细胞则不断脱落,细胞的这种不断脱落和更新的过程,形成了表皮的新陈代谢,周而复始。

1.2 真皮构成(感受外部刺激,若化学品渗透到该层将导致疼痛)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通过基底膜与表皮基底层细胞相嵌合,对表皮起支撑作用。主要由纤维状蛋白质、基质和细胞组成。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其中乳头层位于浅层,较薄,纤维细密,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及触觉小体等;网状层位于深层,较厚,纤维粗大交织成网,并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等。
  (1)纤维状蛋白质
  两个蛋白质分子靠近时,会黏合缠绕在一起,形成更粗的绳子并继续与靠近的其他蛋白质相互吸引缠绕,最终构成我们在显微镜底下观察到的纤维状物质。不同蛋白质构成的纤维的性能也不一样,有的弹性高,有的刚性强。真皮内的纤维状蛋白质主要有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三种。
①胶原纤维:是真皮纤维的主要成分,约占95% 。胶原纤维具有韧性大、抗拉力强的特点,能够赋予皮肤张力和韧性,抵御外界机械性损伤,并能储存大量的水分。浅在乳头层的胶原纤维较细,且方向不一,而深部网状层的胶原纤维变粗,与皮肤平行交织成网。
②弹力纤维:构成弹力纤维的弹性蛋白分子具有卷曲的结构特点。在外力牵拉下,卷曲的弹性蛋白分子伸展拉长,而除去外力后,被拉长的弹性蛋白分子又回复为卷曲状态,犹如弹簧一样。所以,弹力纤维富于弹性,但韧性较差,多与胶原纤维交织缠绕在一起。乳头层弹力纤维的走向与表皮垂直,使皮肤受到触压后能够弹回原位;网状层弹力纤维的走向与胶原纤维相同,与皮面平行,使胶原纤维经牵拉后恢复原状,使皮肤具有横向的弹性和顺应性,对外界机械性损伤具有防护作用。
③网状纤维:为较幼稚的纤细胶原纤维,在真皮中数量很少。
  (2)基质
  是一种无定形物质,充满于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等纤维束的间隙内,起着连接、营养和保护作用,其中含有的透明质酸及硫酸软骨素等“黏多糖类物质”可与水结合,防止水分丢失,使皮肤水润充盈。
  (3)细胞
  真皮当中还含有一些功能细胞,其中成纤维细胞能够生成胶原纤维、弹力纤维以及网状纤维等,对皮肤的弹性及抗拉性具有重要作用。

1.3 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主要有皮脂腺、汗腺、毛囊毛发及指(趾)甲等。这里主要介绍一下皮脂腺和汗腺的功能。
  (1)皮脂腺
  皮脂腺是合成和分泌皮脂的一种腺体,几乎遍布全身,特别是头皮、面部、前胸等部位分布较多。由于其多数开口于毛囊上部,所以分泌出的皮脂通过毛囊口排泄至皮肤表面,用以润泽皮肤和毛发。分泌出的皮脂中约50%是甘油三酯和甘油二酯,其次是蜡类、胆固醇和角鲨烯等,同时皮脂中含有一定的微生物,它们会将皮脂中的酯类物质分解为脂肪酸,从而使皮肤表面呈现弱酸性的状态。
  皮脂分泌量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皮脂腺分泌的推动作用,二是皮肤表面皮脂膜的反压力,这两种力的平衡程度决定了皮脂的排出量。过度清洁皮肤,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变薄,易造成皮脂分泌增加。所以,对于皮脂分泌较多的油性皮肤来说,不宜使用清洁力过强的洁面产品,以免更加促进皮脂的分泌。
  一般情况下,多数人体皮脂分泌量适中,但从步入中老年期开始,皮脂腺功能逐渐衰退,皮脂分泌量开始减少,尤其是女性绝经及男性70岁后,皮脂分泌量会明显减少,使皮肤处于过度干燥的状态之中。另外,皮脂腺集中的地方是寻常痤疮和酒渣鼻的好发部位。
  (2)汗腺
  分为小汗腺和大汗腺两类。小汗腺几乎遍布全身,所分泌的汗液成分除极少量的无机盐外,几乎全部是水,具有调节体温、柔化角质层和杀菌作用;大汗腺又称为顶泌汗腺,是较大的管状腺体,仅存在于人体特殊部位,如腋窝、脐窝、乳晕、外阴及肛门四周等。大汗腺不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其分泌汗液受性激素的影响,在性成熟前呈静止状态,而在青春期后分泌旺盛,分泌的汗液的成分也与小汗腺不同,为一种无臭的较黏稠的乳状液,除水分外,汗液中还含有蛋白质、糖、脂肪酸等有机物质,被排泄到皮肤表面的这些有机物质被某些细菌分解后产生像狐臭一样的特殊气味,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狐臭”。所以,有些人身上带有狐臭气味,就是大汗腺分泌的汗液在细菌的作用下产生的。

2. 表皮失水过程

2.1 经皮失水

经皮失水又称为透皮水蒸发或透皮水丢失,是指真皮深部组织中的水分通过表皮蒸发散失。它是一种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皮肤丢失水分的形式,其数值反映的是水从皮肤表面的蒸发量,是测评皮肤屏障功能的重要参数。健康皮肤的特性之一就是经皮失水量和皮肤水分含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干燥皮肤的病理特点是皮肤的屏障功能降低,导致经皮失水量增加。使用具有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保湿剂后,经皮失水值会降低。所以,经皮失水值是测评保湿产品保湿功效的一个重要参数。

2.2 影响因素

皮肤含水量充足,则皮肤水润饱满,尤其是角质层的含水量直接影响到皮肤的表观状态,只有了解影响皮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才能有目的地从这些方面入手,确保角质层有适宜的含水量,使皮肤处于水润剔透的理想状态。影响皮肤含水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年龄因素
  婴幼儿皮肤的含水量最高,皮肤看起来非常水润、饱满、光滑,儿童到青少年时期人群角质层的含水量也明显高于成年人,而中青年人角质层的含水量又高于老年人。所以,从婴幼儿到老年,皮肤老化的过程伴随着皮肤水分的丢失、减少。
  (2)环境及季节因素
  生活环境的空气干湿度对角质层含水量也具有重要影响。当人体皮肤暴露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30%的环境中30分钟后,角质层含水量就会明显减少。干燥环境可抑制角质层中天然保湿因子的合成,降低角质层的屏障功能,使角质层含水量降低。另外,冬季气候干燥,皮肤容易处于干燥缺水状态,而夏季气候潮湿,皮肤含水量往往比较充足。
  (3)生活习惯和精神压力
  经常进行热水浴、使用强效的洁肤产品或肥皂均容易破坏皮肤表面正常的皮脂膜,并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加重皮肤干燥。正确的饮水习惯也是保持皮肤适宜含水量的重要因素。同时,有研究表明,精神压力过大会延缓角质层细胞间隙中脂质的合成,导致角质层屏障功能降低,经皮失水量增加,加重皮肤干燥程度。
  (4)物理及化学性损伤
  物理性的反复摩擦会破坏角质层的完整性,比如在使用磨砂膏去除面部角质时,由于其中微小粒状的摩擦剂的存在,使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摩擦力度过大或时间过长,包括使用磨砂膏过于频繁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角质层的受损,使皮肤的经皮失水量增加,皮肤干燥,尤其是干性皮肤和敏感性皮肤的人群在使用磨砂膏时更应谨慎。另外,在去角质的产品中还有一类是通过化学作用实现去角质的目的的,比如通过添加果酸类成分,果酸能软化角质层,剥离人体皮肤过厚的角质,促进皮肤新陈代谢,但过量的果酸会对皮肤产生较强的刺激性,降低角质层的屏障功能,使皮肤失水量增加。
  (5)疾病和药物因素
  一些疾病如维生素缺乏、蛋白质缺乏及某些皮肤病(特应性皮炎、湿疹、银屑病、鱼鳞病)、内科疾病(糖尿病)等,均会因皮肤屏障功能的缺陷而导致患者皮肤干燥。同时,局部外用某些药物也会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皮肤含水量降低。

3. 保湿成分

皮肤角质层中含有10%~20%的水分,皮肤显得细致,富有弹性,皮肤处于最佳状态,当皮肤角质层中的水分低于10%时,皮肤就显得干燥、多皱甚至脱屑等。保湿化妆品就是以保持皮肤外层组织中适度水分为目的的一类化妆品。在保湿化妆品中,发挥保湿作用的保湿剂主要有以下几类物质。
  (1)油脂类成分
  这类保湿剂不被皮肤吸收,可在皮肤表面形成油脂膜,防止角质层水分蒸发,起到封闭保湿的作用。代表性原料是凡士林,但其油腻性较强,所以多选用其他油脂类原料,如橄榄油、杏仁油等。
  (2)吸湿性成分
  此类保湿剂多为小分子的醇类、酸类、胺类等有机化合物,能够从周围环境吸收水分,提高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如甘油、氨基酸、吡咯烷酮羧酸钠、乳酸和乳酸盐等。此类保湿剂单独使用时只适合于相对湿度高的季节及南方地区,不适合北方干燥的冬季,但可通过配合油脂类保湿剂加以解决。
  (3)亲水性成分
  此类保湿剂为亲水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加水溶胀后能够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将游离水结合在网内,使自由水变成结合水而使水分不易蒸发散失,起到锁水保湿的作用,是一类比较高级的保湿成分,使用范围广,适用于各类肤质、各种气候条件。代表原料为透明质酸(也称为玻尿酸),这是一种黏多糖类物质,保湿作用强而温和,是非常优秀的一种保湿剂。
  (4)修复性成分
  角质层为人体的天然屏障,若屏障作用降低,则皮肤的失水量增加。在保湿产品中添加具有修复角质层作用的物质,提高角质层的屏障功能,降低经过皮肤散失的水量而达到保湿作用。如神经酰胺、维生素E等。

来源:国药监局-化妆品科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补水保湿指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au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