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就是率性而已,就在我们身边,就在自己身上,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知能行的,所以说,道不远于人。但是人们往往厌其卑近以为不足,而反务高远难行之事。你跟他讲简单的道理,他不接受,虽然同意你是对的,但他还是不接受,因为他说这太LOW(档次低),一定要去找那艰深复杂、高远难行的来“上档次”。他关心的不是道,而是自己的虚荣。对这种情况,古书上有标准描述:“舍其易者而不行,究其难者以为学。”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是《诗经》里的一句诗。柯,是斧柄。要斫一个斧柄,那法则不远。你手里就拿着一个斧头,上面就有一个斧柄,你要把一根木头斫成一个斧柄,只要瞄着手里那斧柄照做就是。但毕竟手里拿的是一件,要新做的又是一件,这两者之间,在那斫斧柄的人看来还觉得远,不好把握。
君子治人就不是这样了,君子以人治人。
朱熹注解说,做人的道理就在每个人自己身上,是天赋予的,每个人都一样。那斧头上的斧柄,和正要做新斧柄的那根木头之间,还是有点“远”,有点区别的,但人和人之间则没什么区别。“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嘛,“性相近,习相远”嘛,人的天性都一样,只是后天的习染不同。所以君子就用他自己身上原有的道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句话,被后世误解大了,理解成了“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你对我不仁,莫怪我对你不义”这样相互报复的意思。人心坏了,道就要远人了。朱熹的意思清楚明白,要在思想上帮助别人,就要用他知道的、他自己身上有的道理来帮助他。可是大家都把朱子大爱之言,解读成支持自己对人坏的正当化理由了。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老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法,当同学提问时,老师不是直接回答他,而是就着他的问题,反过来顺着逻辑问他,让他自己回答,几个问答下来,他自己就明白了。这样比你直接告诉他答案,对他的帮助更大,因为你是帮助他在自己身上找到了答案。
“改而止”是说,他犯了错误,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他自己本来就明白的道理去帮助他。他明白了,改正了,就可以停止了,不要再分外去要求他,求高远之道。
保持简单,多关注最简单最本质的日用常行,道不远人,不要老去找那高远虚荣的感觉。
网友评论